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宣谕(宣諭)  拼音:xuān yù
宣示皇帝的旨意,使人晓谕。《隋书。卷四六。长孙平传》:「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三国演义》第一○回:「帝在楼上宣谕曰:『王允既诛,军马何故不退?』」
《國語辭典》:宣示  拼音:xuān shì
1.宣布。《后汉书。卷四五。周荣传》:「每为诏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
2.展示。《左传。昭公九年》:「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宗周,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
3.法院对于诉讼案件发表判决,称为「宣示」。
《漢語大詞典》:申谕(申諭)
(1).反复开导。三国志·吴志·孙晧传:“陈事势利害,以申諭 晧 。”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然则蒙者固难晓,必劳申諭,乃得悦服。”
(2).谕知;晓谕。 晋 江统 《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諭发遣,还其本域。” 宋 司马光 《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虽丁寧申諭而有司不能奉行。”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一:“欲望圣慈以所下数十条者申諭中外,使恪意奉行,毋或失坠。”
《國語辭典》:风示(風示)  拼音:fèng shì
宣告训示。《新五代史。卷六。唐明宗本纪》:「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
《漢語大詞典》:晓告(曉告)
告知;晓谕。汉书·尹翁归传:“ 翁归 輒召其县长吏,晓告以姦黠主名。”北史·恩倖传·和士开:“ 斛律明月 説 后主 亲自晓告军士,军士果散。”
分類:告知晓谕
《漢語大詞典》:谕告(諭告)
(1).晓谕;告戒。史记·萧相国世家:“ 何 以丞相留收 巴 蜀 ,填抚諭告,使给军食。”汉书·周勃传:“有数人不肯去,宦者令 张释 諭告,亦去。”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萧育 正使大人当面对老妾这样谕告过。”
(2).文体名。上级给下级的通告或命令。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谕告》:“按字书云:‘諭,晓也。告,命也。以上敕下之词。’ 商 周 之书,未有此体。至《春秋内外传》始载 周 天子諭告诸侯及列国往来相告之词,然皆使人传言,不假书翰,故今不録。”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ì
把自己的意思告晓他人。《荀子。荣辱》:「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
《國語辭典》:告示  拼音:gào shi
政府于特定的公共处所招贴的文书或通告。《文明小史》第二回:「目下只求大人多发几张告示,预先晓谕地方上的百姓。」
《國語辭典》:谕旨(諭旨)  拼音:yù zhǐ
1.皇帝晓谕臣民的诏书。
2.喻示、晓喻。《金史。卷一六。宣宗本纪下》:「以彗星见,改元,大赦。谕旨宰臣。」
《國語辭典》:移檄  拼音:yí xí
檄,古代公文。移檄指发布公文声讨。《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克用大怒,焚诏书,囚使者;遣使上表,移檄进讨。」
《漢語大詞典》:榜谕(榜諭)
张榜晓谕。元史·忽辛传:“ 乌蛮 等租赋,岁发军徵索乃集, 忽辛 以利害榜諭诸蛮,不遣一卒,而租赋咸足。”
分類:张榜晓谕
《漢語大詞典》:台檄(臺檄)
古代朝廷用于征召、晓谕、诘责等方面的文书。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果报·毁经谪为冥官:“ 寧波府 同知 龙德孚 者, 武陵 人,今 君御 观察 膺 尊人也,在官奉臺檄,勘 普陀山 二僧毁律事。”
《漢語大詞典》:谕指(諭指)
(1).表明意思。指,通“ 旨 ”。《晋书·卫恒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諭指,用於卒迫。”
(2).晓谕帝旨。指,通“ 旨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始, 赵鼎 议遣 彦质 至 川 陕 諭指西帅。”
《漢語大詞典》:谕教(諭教)
晓谕教诲。管子·宙合:“故諭教者取辟焉。” 汉 刘向 说苑·君道:“諭教犹未竭也。”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六年:“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与选左右。” 胡三省 注引 颜师古 曰:“諭,晓告也。”
分類:晓谕教诲
《漢語大詞典》:曲谕(曲諭)
多方晓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 黄 不悦,曲諭百端,女终不摇。”
分類:多方晓谕
《國語辭典》:省会(省會)  拼音:xǐng huì
1.知道、明白。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敢把你拖到官司便下牢,我先教你,省会了你和那打家贼并排压定脚。」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刷卷才回,从头省会,来家内。」
2.吩咐、通知。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奉相公省会,教老身直到那书房内在左右看详细。」也作「省谕」。
3.会晤、相见。元。汤式〈望远行。雪花风飘飘冷透屏帏〉曲:「那一场省会。玉纤手忙将这俏冤家耳腮上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