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腕头(腕頭)
犹言手上。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打的我昏迷,一下下骨节都敲碎,行杖的心齐,一个个腕头有气力。”《水浒传》第五二回:“这廝正是抗拒官府,左右腕头加力,好生痛打!”
分類:手上
《國語辭典》:握手  拼音:wò shǒu
彼此伸手相互握住,是见面时的礼节,亦可表示亲近或信任。《后汉书。卷一二。彭宠传》:「宠谓至当,迎閤握手,交欢并坐。」《文明小史》第五一回:「饶鸿生抢上前,和主人握手相见过了。」
《國語辭典》:箕斗  拼音:jī dǒu
1.人的指纹。呈螺旋形的称为「斗」,不成斗的称为「箕」。
2.箕宿与斗宿,两宿相接,属于东北的星宿。《南齐书。卷一二。天文志上》:「月令昏明中星,皆二十八宿。箕斗之閒,微为疏阔。」
《國語辭典》:龟手(龜手)  拼音:jūn shǒu
手因寒冻或乾燥而皮肤破裂。《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西昆酬唱集。卷下。宋。刘筠。许洞归吴中诗》:「荆山待价何忧晚,龟手犹期裂地酬。」
《國語辭典》:弄丸  拼音:nòng wán
一种民俗杂技。表演者把几个球抛上空中,再用手接住,弄出各种花样。《庄子。徐无鬼》:「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巧技承蜩与弄丸,当前卖弄许多般。」
《漢語大詞典》:刺手
(1).犹探手。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2). 宋 代军制,在征召入伍者手上刺字,以作标记,防止逃亡。 宋 李纲 《论御寇用兵札子》:“召募畿甸之民刺手,权充乡遂之兵,优与赡给,事毕放还归乡。”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此曹皆东北无所归之人,纵之使去,又復为盗,已刺手、背团结,与旧兵同为队伍,逐日训练,假以时日,当皆为精兵矣。”
(3).旧时的一种肉刑。在犯人手上刺字以作标记。 清 魏源 《军储篇一》:“儻有紈袴温饱之家,耻鲸哀免者,许以金赎,视其职衔小大,为罚赎之轻重,仅免刺面而仅刺手。刺手逾限不悛者诛,不得再赎。”
(4).犹言棘手。 老舍 《上任》:“咱们就这么办,先找小的,不刺手的办。”
《漢語大詞典》:着手(著手)
犹上当,落入圈套。《水浒传》第四三回:“且説 朱贵 、 朱富 当夜煮熟了肉,切做大块,将药来拌了。连酒装做两担。带了二三十箇空碗,又有若干菜蔬,也把药来拌了。恐有不吃肉的,也教他着手。”
《国语辞典》:拜稽首  拼音:bài qǐ shǒu
拜,拜手,指跪下后双手合抱在胸前,头低到手上。稽首,指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的地方停留一会儿。拜稽首为拜礼中最重的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降,拜稽首。」
《漢語大詞典》:磨盾鼻
在盾牌把手上磨墨草檄。典出《北史·荀济传》。后因以称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为“磨盾鼻”。 宋 刘克庄 《满江红·夜雨凉甚忽动从戎之兴》词:“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亦省作“ 磨盾 ”。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或可执鞭,愿供磨盾。”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 程君 磨盾亦奇才,一挥万汇驱风埃。”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昶》:“先生从征九年,虽羽书旁午,然磨盾之暇,马上吟咏,穹庐诵读,无一日废也。”
《漢語大詞典》:龟手药(龜手藥)
可治手上皮肤冻裂的药。龟,通“ 皸 ”。语本庄子·逍遥游:“ 宋 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清 钱谦益 《次韵何慈公岁暮感事》之三:“寒瘃颇思龟手药,百金安敢覬封侯。”
《漢語大詞典》:手文
亦作“ 手纹 ”。 手上的纹理。相术因以推测休咎祸福。周礼·考工记·弓人:“合灂若背手文。”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如人手背文理。”后汉书·公孙述传:“﹝ 公孙述 ﹞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美人半醉,见石砚在前席,密以手文印於曲房屏风上。”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叶议秀才》:“时三衢 柴生 能相手纹谈祸福。”
《漢語大詞典》:下衡
即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仪式,以手至地而头加手上。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拜者必跪。拜手,头至手也,不至地,故曰平衡。稽首亦头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顙则头触地,故直曰至地矣。”
《國語辭典》:倒手  拼音:dǎo shǒu
1.从这一手换到另一手。如:「他臂力真大,没倒手也能把东西提那么远。」《施公案》第一六二回:「天霸见谢虎一扭膀,一只飞镖直冲西门,一歪脑袋,躲过飞镖落地,谢虎又一倒手,二只镖又照英雄前心打来。」
2.货物的转手买卖。如:「这批货经他这么一倒手,不知赚了多少。」
《漢語大詞典》:据掌(據掌)
古代行礼的一种方式。用左手按在右手上。礼记·玉藻:“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 郑玄 注:“据掌,以左手覆按右手也。” 孔颖达 疏:“左手按於右手之上至地也。”
《國語辭典》:串铃(串鈴)  拼音:chuàn líng
1.在江湖中行医或算命的人用来招呼顾客的器具。多用铜或铁制成,摇动时可以发出声音。《金瓶梅》第一九回:「想著你当初不得地时,串铃儿卖膏药,也亏了这位鲁大哥扶持你。」《老残游记》第一九回:「赶忙仍旧制了一个串铃,买了一个旧药箱,配好了许多药材。」
2.联贯成串的铃铛。多系在骡马的颈项上,行走时摇动发出声音。
3.乐器名,打击乐器。流行于蒙古族、藏族。在环绕成圈的皮环上系有十几个小铜铃,手持圆环摇铃发声。也有将小铃系于长方形木拍上,持拍柄摇铃发声的。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