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显状(顯狀)
指公开确定的婚约。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八年:“ 房玄龄 等奏称:‘许嫁 陆氏 ,无显状,大礼既行,不可中止。’ 爽 亦表言初无婚姻之议。”
《國語辭典》:聘定  拼音:pìn dìng
已经定亲,尚未完成婚礼。《红楼梦》第一五回:「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长安守备的公子的聘定。」
《漢語大詞典》:媒证(媒證)
亦作“ 媒証 ”。
(1).婚约。《元典章·户部·婚姻》:“今照得各处见申,军户召到养老出舍女婿,因而争告,事发到官,於内多无婚书,虽有原立媒証,其间情弊不无,或有身死事故,难以归结,深为未便。”
(2).婚姻介绍人。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三折:“也不须媒证结婚姻,指日佳人就此亲。”
《漢語大詞典》:百年之约(百年之約)
即婚约。 清 李渔 《蜃中楼·双订》:“小生不揣,要与小姐订百年之约,不知可肯俯从。”参见“ 婚约 ”。
分類:婚约
《國語辭典》:婚约(婚約)  拼音:hūn yuē
结婚双方为将来共同生活所订的约定。《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讨求朝廷奉写一纸婚约,待敝友们都押了花字,一同做个證见。」
《漢語大詞典》:三星约(三星約)
犹言婚约。《天雨花》第十回:“今宵就订三星约,三更小姐到园亭。”参见“ 三星在天 ”。
分類:婚约
《漢語大詞典》:三星在天
《诗·唐风·绸缪》:“绸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孔 传:“三星,参也。在天,谓始见东方也。男女待礼而成,若薪芻待人事而后束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 郑玄 笺:“三星,谓心星也。心有尊卑、夫妇、父子之象,又为二月之合宿,故嫁娶者以为候焉。”后以“三星在天”为男女婚期之典。《全唐诗》卷八六二载 嵩岳 诸仙《嫁女》诗:“三星在天银河迴,人间曙色东方来。” 明 杨珽《龙膏记·错媾》:“护 蓝桥 五云低院,耿银河三星在天。”
分類:男女婚期
《國語辭典》:下书(下書)  拼音:xià shū
投递书信。《水浒传》第四○回:「昨日下书人已回,妖人宋江教解京师。」《西游记》第二九回:「兄弟,你还不教下书哩!」
《國語辭典》:冥契  拼音:míng qì
口虽不言,心相契合。《晋书。卷一二三。慕容垂载记》:「自古君臣冥契之重,岂甚此邪?」
《国语辞典》:定盟  拼音:dìng méng
1.两方缔结盟约。如:「自从两大强国定盟之后,世界和平已有了保障。」
2.男女缔结婚约。《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崔公即求聘兴娘为子妇。防禦欣然相许。崔公以金凤钗一只为聘礼。定盟之后,崔公合家多到达方为官去了。」
《漢語大詞典》:私约(私約)
(1).私下约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王稽 知 范雎 贤,谓曰:‘先生待我於 三亭 之南。’与私约而去。”
(2).无媒妁而由男女双方私下议订的婚约。《明律·户律·男女婚姻》:“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輒悔者,笞五十。”
《漢語大詞典》:定婚
亦作“ 定昏 ”。 订立婚约。 南朝 齐 王俭 《太宰文简褚彦回碑文》:“ 袁 既延誉於遐邇; 文 亦定昏於皇家,选尚 餘姚公主 ,拜駙马都尉。” 唐 无名氏 《秀师言记》:“﹝ 李仁钧 ﹞遂定婚 崔氏 。” 冰心 《我的学生》:“出乎意外的,在暑假中,她和一位 P先生 宣布定婚。”
《漢語大詞典》:行茶
(1).递送茶水。 唐 白居易 《春尽劝客酒》诗:“尝酒留闲客,行茶使小娃。” 宋 洪迈 《夷坚甲志·石氏女》:“京师民 石 氏,开茶肆,令幼女行茶。”
(2).旧指婚约决定后男方送定礼。 明杨柔胜《玉环记·提领央媒》:“下礼行茶都莫提,我自有施为。”
《漢語大詞典》:约婚(約婚)
订立婚约。 宋 王曾 《笔录》:“朕后宫中有诸女,当约婚以示无閒,庶几异日无累公等。” 清 姚鼐 《张贞女传》:“今律与人约婚而中背者有刑。”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他看得译书好像订婚,自己首先套上约婚戒指了,别人便莫作非分之想。”
分類:订立婚约
《漢語大詞典》:允帖
(1).妥贴,妥当。《北史·袁翻传》:“又 北京 制置,未皆允帖,缮修草创,以意良多。”
(2).旧日议婚时女方家长交给男方表示同意结成婚约的帖子。《天雨花》第十八回:“但姪女许婚,自应他父亲出与允帖。”
《國語辭典》:订婚(訂婚)  拼音:dìng hūn
在结婚仪式前,双方所举办的订定婚约仪式,是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不具任何的法律效力。也称为「过定」、「文定」。
《國語辭典》:齧臂盟  拼音:niè bì méng
咬臂出血以表示坚定的决心或极为诚信的盟约。语本《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传》:「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齧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后用以指男女私订的婚约。如:「他们虽曾有过齧臂盟,但因战乱而分离,始终无法结成连理。」
《國語辭典》:齧臂  拼音:niè bì
1.咬手臂。《魏书。卷五九。刘昶传》:「虽在公堂,诸王每侮弄之,或戾手齧臂,至于痛伤,笑呼之声,闻于御听。」
2.自咬手臂以示决心的坚定。参见「齧臂盟」条。唐。骆宾王 上廉使启:「虽噬指思归,空轸倚闾之望。而齧臂求仕,非图高盖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