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宗盟
(1).天子与诸侯的盟会。左传·隐公十一年:“ 周 之宗盟,异姓为后。” 杨伯峻 注:“宗盟者,犹言会盟也。”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内无深根不拔之固,外无盘石宗盟之助,非所以安社稷,为万代之业也。”
(2).同宗;同姓。 唐 骆宾王 《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君之爱子,幽之於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旧唐书·李密传:“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復封於 唐 ,斯荣足矣!” 唐 无名氏 《异闻集·韦仙翁》:“ 韦君 访老父何姓,答曰:‘姓 韦 。’ 韦 君曰:‘相与宗盟,合有继叙。’邀与同席。”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贤如 郑 世子,宗盟堪表率。”
《國語辭典》:同类(同類)  拼音:tóng lèi
同属一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唐。韩愈 明水赋:「岂不以德协于坎,同类则感;形藏在空,气应则通。」
《國語辭典》:同宗  拼音:tóng zōng
同出于一个祖先。后也称同族、同姓为「同宗」。《仪礼。丧服》:「同宗则可为之后。」《三国演义》第二八回:「此人是备同宗,备往说之,必无推阻。」《红楼梦》第一六回:「与贾琏是同宗兄弟,又与黛玉有师徒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
《國語辭典》:内姓(內姓)  拼音:nèi xìng
同姓、同宗。相对于外姓而言。《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
分類:同姓
《國語辭典》:兄弟  拼音:xiōng dì
1.男子同胞先出生的为兄,后出生的为弟。《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可不道兄弟如同手足,手足断了再难续。」
2.内外的族亲、姻亲。《诗经。小雅。伐木》:「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汉。郑玄。笺:「兄弟,父之党,母之党。」《仪礼。丧服》:「大夫之子于兄弟,降一等。」汉。郑玄。注:「兄弟,犹言族亲也。」
3.同姓之国。《书经。蔡仲之命》:「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曹,叔振铎之后;晋,唐叔之后,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
4.泛指意气相投的朋友。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兄弟每,量唐童何足道哉也!」《水浒传》第七五回:「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弟兄们发怒?」
5.比喻两者相当,不相上下。《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宋。邢炳。疏:「此章孔子评论鲁卫二国之政相似,如周公康叔之为兄弟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才略》:「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可谓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
6.特指黑社会人物。如:「道上兄弟」。
《國語辭典》:兄弟  拼音:xiōng di
1.特指弟弟。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那时节兄弟在范阳,兄长在楼桑,关某在蒲州解良。」《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村里有个农庄人家,弟兄二人姓刘。哥哥名刘添祥,年四十岁,妻已故;兄弟名刘添瑞,年三十五岁。」
2.男子自谦之词。《老残游记》第三回:「依兄弟愚见,还是不多杀人的为是。」《文明小史》第一九回:「兄弟自从十七岁到上海,彼时老人家还在世,生意亦还过得去。」
《國語辭典》:骨肉  拼音:gǔ ròu
比喻至亲。指父子兄弟等。《管子。轻重丁》:「故桓公推仁立义,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国无饥民,此之谓缪薮。」
《國語辭典》:父兄  拼音:fù xiōng
1.父亲及兄长。如:「父兄告诫我,待人要有礼。」《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并且他方才劝戒我一番话,就是自家父兄,也不过如此,真是令人可感。」
2.长老、父老。《国语。晋语五》:「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國語辭典》:叔父  拼音:shú fù
1.称谓。称父亲的弟弟。
2.古代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仪礼。觐礼》:「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國語辭典》:同姓  拼音:tóng xìng
同一姓氏。《国语。晋语四》:「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汉书。卷三八。高五王传。赞曰》:「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
《國語辭典》:同德  拼音:tóng dé
同样理念。如:「一心同德」。《国语。吴语》:「今伯父曰:『戮力同德。』伯父若能然,余一人兼受而介福。」
《國語辭典》:异姓(異姓)  拼音:yì xìng
不同姓。《汉书。卷三四。韩信等传。赞曰》:「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三国演义》第一回:「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國語辭典》:伯父  拼音:bó fù
1.古时天子对同姓诸侯的称呼。《仪礼。觐礼》:「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
2.称谓:(1)用以称父亲的哥哥。《礼记。曾子问》:「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2)用以称年纪较长于父亲的人。(3)用以称同学或朋友的爸爸。
《國語辭典》:诸父(諸父)  拼音:zhū fù
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或诸侯对同姓大夫,皆尊称为「父」或「诸父」。《诗经。小雅。伐木》:「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后用为叔伯辈的通称。唐。韩愈〈寄十二郎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
《國語辭典》:本家  拼音:běn jiā
1.同宗族或同姓的人。《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内中几位本家,也有称叔公的,有称尊兄的,有称老叔的。」《红楼梦》第九二回:「冯紫英道:『我今儿从吏部里来,也听见这样说。雨村老先生是贵本家不是?』」
2.自己的家乡。南朝宋。袁淑〈效古〉诗:「讯此倦游士,本家自辽东。」
3.自己的家。《红楼梦》第一四回:「这二十个也分作两班,每日单管本家亲戚茶饭,别的事也不用他们管。」
《漢語大詞典》:荆吴
(1). 春秋 时的 楚国 与 吴国 ,后泛指 长江 中下游地区。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荆 吴 郑 卫 之声,《韶》《濩》《武》《象》之乐。” 晋 陆机 《辩亡论上》:“﹝ 孙权 ﹞谋无遗諝,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 荆 吴 ,而与天下争衡矣。” 唐 李群玉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诗:“目穷 衡 巫 表,兴尽 荆 吴 秋。”
(2). 汉 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汉书·诸侯王表:“东带 江 湖 ,薄 会稽 ,为 荆吴 。” 颜师古 注:“ 文颖 曰:‘即今 吴 也。 高帝 六年为 荆国 ,十年更名 吴 。’ 荆吴 ,同是一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