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全部 18分类词汇 18
《國語辭典》:阳关(陽關)  拼音:yáng guān
1.地名。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2.汉时设置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一百三十里的关隘。因位于玉门关之南,故称为「阳关」,为出塞必经的地方。
《漢語大詞典》:东阳(東陽)
(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沈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
《漢語大詞典》:东阳销瘦(東陽銷瘦)
梁书·沈约传:“﹝ 沈约 ﹞ 永明 末,出守 东阳 ……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原谓 沈约 因操劳日渐消瘦,后以“东阳销瘦”为形容体瘦的典故。 宋 贺铸 《满江红·伤春回》词:“谁念 东阳 销瘦骨,更堪白苧衣衫薄。”亦作“ 东阳瘦体 ”、“ 东阳瘦 ”。 元 乔吉 《双调行香子·题情》套曲:“ 东阳 瘦体, 潘岳 苍颜,我怕春归,愁日永,捱更阑。”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又塞上咏雪花》词:“谁怜辛苦 东阳 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國語辭典》:白羽  拼音:bái yǔ
1.白色的羽毛。《孟子。告子上》:「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2.用白色羽毛装饰的旗子。《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武王左释白羽,右释黄钺,勉而自为系。」
3.箭。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三首之一:「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4.白色的羽毛扇。唐。张巡〈守睢阳作〉诗:「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國語辭典》:延陵  拼音:yán líng
1.地名:(1)春秋吴邑,在今江苏省武进县地。为季札封地。(2)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汉成帝的墓地在此。
2.复姓。如南朝宋有延陵盖。
《漢語大詞典》:延陵季子
指 春秋 时 吴 公子 季札 。相传 吴王 寿梦 有四子: 诸樊 (或称 谒 )、 馀祭 、 馀眛 (一作 夷昧 )、 季札 。 季札 贤, 寿梦 欲废长立少。 季札 让不可。 寿梦 卒, 诸樊 立,与 馀祭 、 馀眜 相约,传弟而不传子,弟兄迭为君,欲终致国于 季札 。 季札 离国赴 延陵 (一说封于 延陵 ),终身不入 吴 国,故世称 延陵季子 。事见《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史记·吴太伯世家礼记·檀弓下:“ 延陵季子 , 吴 之习於礼者也。”亦称“ 延陵子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思慕 延陵子 ,宝劒非所惜。” 晋 陆机 《吴趋行》:“穆穆 延陵子 ,灼灼光诸华。”参见“ 延陵 ”。
《國語辭典》:酒泉  拼音:jiǔ quán
城市名。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东临弱水,北跨长城,南阻祁连,西倚嘉峪,自古为通西域的孔道。农产有小麦、玉米、谷子等。西南文殊山,风景优美。旧称为「肃州」。
《國語辭典》:中野  拼音:zhōng yě
荒野。《易经。系辞下》:「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二首之一:「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漢語大詞典》:营丘(營丘)
(1).古邑名。在今 山东省 淄博市 临淄 北,以 营丘山 而得名。 周武王 封 吕尚 于 齐 ,建都于此。后改名 临淄 。史记·齐太公世家:“ 武王 已平 商 而王天下,封师 尚父 于 齐 营丘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营丘 ,在 青州 临淄 北百步外城中。”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吕尚 , 磻溪 之渔者,一朝指麾,乃封 营丘 。” 唐 李白 《鞠歌行》:“一举钓六合,遂荒 营丘 东。”一说在今 昌乐县 东南, 春秋 时名 缘陵 , 汉 置 营陵县 。
(2). 晋 时郡名。 东晋 时,数万家中原流民向北投奔 前燕 慕容廆 , 廆 于 汉 辽西 临渝县 地安置 青州 ,别置 营丘郡 。地在今 辽宁省 沈阳市 西。见晋书·慕容廆载记
(3).指 宋 画家 李成 。 成 , 营丘 人,以山水画知名。 宋 苏轼 《王晋卿所藏著色山》诗之一:“縹緲 营丘 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宋 陆游 《舍北晚眺》诗之一:“ 樊川 诗句 营丘 画,尽在先生拄杖边。” 金 段成己 《题〈秋暮山行图〉》诗:“问公何从得此本,笔势髣髴 营丘 传。”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元章 时已无 李 矣,何近日 营丘 之纷纷耶!”
《漢語大詞典》:下蔡
古邑名。故城在今 安徽 凤台县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 李善 注:“ 阳城 、 下蔡 二县名,盖 楚 之贵介公子所封,故取以喻焉。” 吕延济 注:“ 阳城 、 下蔡 楚 之二郡名,盖贵人所居,中多美人。”后因以“下蔡”指贵族萃集之地或美人众多之所。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诗之二:“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南朝 梁武帝 《戏作》诗:“妖闲逾 下蔡 ,神妙絶高堂。”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遍览 下蔡 之女,具悦 淇上 之姝。”
《漢語大詞典》:虎牢
古邑名。 春秋 时属 郑国 ,旧城在今 河南 荥阳 汜水镇 。形势险要,历代为军事重镇。 汉 初于此置 成皋县 。穆天子传卷五:“有虎在於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曰 高奔戎 请生搏虎,必全之,乃生搏虎而献之天子。天子命为柙,而畜之 东虢 ,是曰 虎牢 。”按, 唐 讳“虎”,曾改作“武牢”或“兽牢”,后复旧称。
《漢語大詞典》:石窌
古邑名。 春秋 齐 地。故址在今 山东省 长清县 东南。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 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予之 石窌 。”后用以泛指封地。 唐 张说 《赠吏部尚书萧公神道碑》:“封其 石窌 ,俾承土宇之荣;表以金章,永閟珩璜之饰。” 明 唐顺之 《贺陈吏部父母荣赠》诗之二:“为问天书宠,何如 石窌 封。” 王闿运 《上征赋》:“稽 石窌 之故邑,嘉造次之嫺雅。”
《漢語大詞典》:段干
(1).古邑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 之子名 宗 , 宗 为 魏 将,封于 段干 。” 裴駰 集解:“ 段干 ,应是 魏 邑名也。”
(2).古代美女名。《文选·枚乘〈七发〉》:“使 先施 、 徵舒 、 阳文 、 段干 、 吴娃 、 閭娵 、 傅予 之徒,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李善 注:“皆 美女 也。”
(3).复姓。 战国 时 魏 有 段干木 。见史记·儒林列传序
《漢語大詞典》:直人
(1).正直的人;直爽的人。管子·心术上:“大道可安而不可説,直人之言,不义不顾,不出於口,不见於色,四海之人,又孰知其则。” 隋 王通 中说·天地:“子谓 魏徵 曰:‘汝与 凝 皆天之直人也: 徵 也遂, 凝 也挺,若并行於时,有用捨焉。’”旧题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周纪·显王》:“嫂( 苏秦 嫂)是直人,今世道学不如也。”
(2).古邑名。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单子 取 訾 , 刘子 取 墙人 、 直人 。” 杜预 注:“三邑,属 子朝 者。” 杨伯峻 注:“ 直人 当亦在 新安县 境。”
《漢語大詞典》:鸠兹(鳩兹)
古邑名。左传·襄公三年:“ 楚 子重 伐 吴 ,为简之师,克 鳩兹 。” 杨伯峻 注:“ 鳩兹 , 吴 邑,当在今 安徽 芜湖市 东南二十五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陈伯玑:“ 陈伯璣 允衡 , 建昌 南城 人……乱后寓 黄山 ,移 鳩兹 ,再移 白下 ,贫甚。”
分類:古邑名
《漢語大詞典》:龟阴(龜陰,龜隂)
(1).古邑名。因位于 龟山 北面,故称。故址在今 山东 新泰 西南。《春秋·定公十年》:“ 齐 人来归 鄆 、 讙 、 龟隂 之田。” 孔颖达 疏:“山北曰隂,田在 龟山 北,其邑即以 龟隂 为名。”一本作“ 龟阴 ”。
(2).见“ 龟阴田 ”。
《漢語大詞典》:龟阴田(龜陰田,龜隂田)
指山东 龟山 北面的土地。 春秋 鲁定公 十年(公元前500年), 鲁国 在 孔子 帮助下,迫使 齐景公 归还了以前侵夺的 鲁国 三邑,即此。《左传·定公十年》:“ 齐 人来归 鄆 、 讙 、 龟阴 之田。”此事亦载于史记·孔子世家。后遂用作典故;或以“龟阴田”比喻归还的失地或失物。 清 程梦星 《归画行》:“ 秦 庭忍弃连城璧, 齐 人竟返 龟隂田 。”亦省作“ 龟阴 ”、“ 龟隂 ”、“ 龟田 ”。 唐 骆宾王 《上衮州崔长史启》:“佐 龟阴 而演化,务肃百城;辅 麟壤 以宣风,恩覃千里。” 清 吴伟业 《夜宿蒙阴》诗:“ 蒙岭 出泉茶辨性, 龟田 加火穀占年。” 吴翌凤 注:“ 龟山 北有沃壤,所谓 龟隂 之田也。”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韵》:“ 龟隂 人去少, 舒口 雁来迟。”
《漢語大詞典》:狐丘
(1).狐穴居之小山。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子可谓守培塿,玩狐丘,未登 閬风 而临云霓。”
(2).喻故土。 宋 刘过 《谒江华曾百里》诗:“狐丘未死归心切,未有 相如 駟马车。”参见“ 狐死首丘 ”。
(3).古邑名。列子·说符:“ 狐丘 丈人谓 孙叔敖 曰:‘人有三怨,子之知乎?’” 张湛 注:“ 狐丘 ,邑名。”
《國語辭典》:狐死首丘  拼音:hú sǐ shǒu qiū
语本《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传说狐狸死时,头必朝向狐穴所在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故乡的思念。《晋书。卷八六。张轨传》:「狐死首丘,心不忘本;钟仪在晋,楚弁南音。」《醒世恒言。卷一九。白玉娘忍苦成夫》:「但闻越鸟南栖,狐死首丘,万里亲戚坟墓,俱在南朝,早暮思想,食不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