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军卫(軍衛)
(1).军队的守卫。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晋书·天文志上:“垒壁阵十二星,在羽林北,羽林之垣垒也,主军卫为营壅也。”
(2).犹卫所。 明 时军队的编制。《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碧莲 母子﹞即日香汤沐浴,换了衣履,送在军卫供给,申文报知察院。” 清 侯方域 《重修演武厅事记》:“内地相仍,不特设兵戍。 归 有军卫,沿农战空名而已。”
《國語辭典》:守备(守備)  拼音:shǒu bèi
1.守禦防备。《庄子。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聚兵运粮于剑门、白帝城两处,为守备之计。」
2.职官名。明代镇守边防五等将官之一,守一城一堡;清代时为绿营统兵官,位在都司之下,为五品武官,称为「营守备」。《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清江、铜仁两协参将、守备禀道:『晦日用兵,兵法所忌。』」
《國語辭典》:上班  拼音:shàng bān
在规定的时间,到固定场所工作。如:「他每天搭公车上班。」
《漢語大詞典》:八屯
宫苑四周所设的八卫所。文选·张衡〈西京赋〉:“衞尉八屯,警夜巡昼。” 薛综 注:“衞尉帅吏士周宫外,於四方四角立八屯士,士则傅宫外向为庐舍,昼则巡行非常,夜则警备不虞也。” 唐 李益 《汉宫少年行》:“君不见上宫警夜营八屯,鼕鼕街鼓朝朱轩。”
《國語辭典》:御仗  拼音:yù zhàng
天子的仪仗。《隋书。卷二七。百官志中》:「其御仗属官,有御仗正副都督、御仗五职、御仗等员。」
《漢語大詞典》:吾仗
帝王仪卫所持之棒。始自 汉 代,为执金吾所持。以铜为之,黄金饰其两端。又称金吾、吾棒。仗,也写作“杖”。清史稿·礼志五:“定王配饗仪,奉主以郡王,迎主用綵亭吾仗,至庙东阶,拜位在阶上。”参阅三才图会·吾杖
《國語辭典》:中场(中場)  拼音:zhōng chǎng
表演进行到一个段落,暂时停止以供表演者及观众休息,或更换舞台布景等的时间。如:「中场除了有缓和观众情绪的功用外,还兼具社交功能。」「观众有的利用中场时间去上厕所,有的则是到贩卖部买饮料解渴。」
《漢語大詞典》:边卫(邊衛)
亦作“邉卫”。 明 清 边境地区的卫所。明史·兵志二:“三年脱班,仍调边卫。” 明 何景明 《宁母朱太夫人状》:“ 永乐 间,从戎定邉卫,因家焉。”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五:“不依原伍因而纵令,在卫者指挥以下杖一百,各递降调边卫。”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审鞫》:“或亦有致命伤痕者,发边卫充军。”
《漢語大詞典》:城操
明 时调卫所兵备边之称。亦指备边士卒。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疏》:“但系六百里之外,或分为两班:一班备春,一班备秋。或并为一班,半年城操,半年秋戍。”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疏》:“其补军之法,逃军先儘本身,故军先儘子孙;不足,则均之同伍,均之同队,以至通一卫之餘丁而补之;又不足,则取之城操。”
《漢語大詞典》:摄勾(攝勾)
根据 明 代卫所制度,军士皆另隶军籍,实行世袭。军士死亡后,要在亲属丁壮中抽人替补,称“摄勾”。也称勾摄、勾军。明史·徐贞明传:“塞上之卒,土著者少。屯政举则兵自足,可以省远募之费,甦班戍之劳,停摄勾之苦。”参阅明史·兵志四
《漢語大詞典》:仪剑(儀劍)
仪卫所持之剑。亦借指仪卫中之捧剑者。 宋 范成大 《白玉楼步虚词序》:“侍卫可见者:灵官法服骑而夹侍二人、力士黄麾前导二人,仪剑四人。”
《漢語大詞典》:仪囊(儀囊)
隋 代御史中丞前,仪卫所执,接受弹章、诉辞的袋子。隋书·百官志上:“其尚书令、僕、御史中丞,各给威仪十人。其八人武冠絳韝,执青仪囊在前。囊题曰:‘宜官吉’,以受辞诉。一人緗衣,执鞭杖,依列行,七人唱呼入殿,引喤至阶。一人执仪囊,不喤。”
《漢語大詞典》:班操
指 明 时卫所军队轮班上京师操练的制度。明史·兵志二:“﹝ 万历 ﹞四十年,给事中 麻僖 请恤班操之苦。”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一:“ 中都 、 大寧 、 山东 、 河南 附近衞所,轮班上操,春班以三月至八月还,秋班以九月至二月还,有月粮,有行粮,一人兼二人之食,是岁有二十餘万不耕而食之军矣。此又衞所之制破坏於班操者也。”
《漢語大詞典》:豹尾枪(豹尾槍)
用豹尾装饰的枪,为天子侍卫所执。《清会典·銮仪卫·卤簿》:“豹尾枪,长一丈一尺七寸,刃长一尺五寸,冒以木,黄油绘行龙,銎鏤垂云文,下缀朱釐,垂鐶悬豹尾,长三尺三寸,柄长九尺五寸,制如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