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面壁  拼音:miàn bì
1.脸对著墙壁。如:「面壁罚站」、「面壁思过」。
2.不理、不睬、不介意。《晋书。卷七五。王湛传》:「述无所应,面壁而已。」
3.无所事事的样子。
4.本指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对墙壁默坐静修。见《五灯会元。卷一。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后用以比喻造诣纯熟高深。
《國語辭典》:手板  拼音:shǒu bǎn
1.笏。古时大臣朝见天子时,用以记事备忘的狭长板子。北周。庾信〈杨柳歌〉:「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喻世明言。卷一二。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以妓为家,将一个手板上写道:『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也作「手版」。
2.手本的别名。参见「手本」条。
3.手掌。
《國語辭典》:手本  拼音:shǒu běn
1.用手抄写的书籍。
2.告状的文书。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齐惠休上人齐道猷上人齐释宝月》:「廓子赉手本出都,欲讼此事,乃厚赂止之。」
3.明清时门生见座师或下官见上官时所用的名帖。《水浒传》第二回:「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儒林外史》第七回:「正在沉吟,长班又送进一个手本,光头名字,没有称呼,上面写著『范进』。」也称为「手板」、「手版」。
《國語辭典》:夏楚  拼音:jiǎ chǔ
1.古代学校中施行体罚的器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汉。郑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
2.鞭打、体罚。《聊斋志异。卷二。张诚》:「午前不知何往,业夏楚之。」
《國語辭典》:搓手  拼音:cuō shǒu
两手相揉擦。《文明小史》第一三回:「这时候制台大人正在厅上等信,等了半天,不见回来,以为当不成功,今年这个年如何过得过去?不时搓手的盘算。」
《國語辭典》:板子  拼音:bǎn zi
1.硬质片状物的通称。如:「竹板子」、「木板子」。《老残游记二编》第一回:「泰安的轿子像个圈椅一样,就是没有四条腿。底下一块板子,用四根绳子吊著,当个脚踏子。」
2.旧时拷打犯人或施行体罚用的木板或竹板。《儒林外史》第八回:「王太守道:『是那三样?』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红楼梦》第五九回:「既这样,且撵他出去,告诉了林大娘,在角门外打他四十板子就是了。」
《國語辭典》:界方  拼音:jiè fāng
1.用以压纸的条状文具。一般为木制,也有用玉石、象牙、水晶等为材料者。《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书案上文房四宝,压纸界方下露出些纸,信手取看时,是一幅词。」
2.醒木。说书人拍案引起听众注意,所使用的硬木,称为「界方」。《水浒传》第五一回:「拈起锣棒,如撒豆般点动。拍下一声界方,念了四句七言诗。」
《國語辭典》:戒方  拼音:jiè fāng
旧日塾师惩责学生所用的镇尺。清。李渔《比目鱼。改生》:「戒方终日不离头。」也称为「界尺」、「戒尺」。
《漢語大詞典》:肉鼓吹
谓体罚犯人的声音。 后蜀 酷吏 李匡远 ,性苛急,一日不用刑,则惨然不乐。闻捶楚之声,曰:“此吾一部肉鼓吹。”见类说卷二七引《外史檮杌》。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冥判》:“肉鼓吹,听神啼鬼哭,毛钳刀笔 汉 乔才。”
《国语辞典》:打手心  拼音:dǎ shǒu xīn
一种体罚。即打他人的手掌心。如:「调皮捣蛋的小孩要当心了,不乖的话妈妈是会打手心的。」《镜花缘》第一九回:「先生犯了这样小错,就要打手心,那终日旷功误人子弟的,岂不都要打杀么?」
分类:体罚他人
《国语辞典》:手板子  拼音:shǒu bǎn zi
体罚时,用来打孩子手的板子。如:「以前,顽皮的孩子都挨过手板子。」也称为「手简子」。
《漢語大詞典》:跪土地
旧学校对学生体罚的一种。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四:“我们还要受各种各样的刑罚:罚站、罚跪土地。跪土地是跪在‘ 大成至圣先师孔老二 ’的神位面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