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人
(1).中等的人;常人。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汉书·食货志上:“数石之重,中人弗胜。” 颜师古 注:“中人者,处强弱之中也。”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大凡中人三十成名,四十乃至清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恒娘:“ 恒娘 三十许,姿仅中人,言词轻倩。” 冰心 《到青龙桥去》:“﹝兵丁﹞脸上微微的有点麻子,中人身材。他站起来,只到那稽查的肩际。”
(2).中等人家。汉书·文帝纪赞:“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 颜师古 注:“中,谓不富不贫。” 唐 白居易 《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曹聚仁 《万里行记·食在扬州》:“ 徐宁门 问鹤楼 以螃蟹面胜……一碗面的钱,就等于中人一日之用了。”
(3).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行, 秦 官,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 颜师古 注:“中人,奄人也。” 唐 司空曙 《晚秋西省寄上李韩二舍人》诗:“赐膳中人送,餘香侍女收。” 明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会当祭祀,中人 魏忠贤 欲代行礼。”
(4).宫女。史记·佞倖列传:“久之,﹝ 李延年 ﹞寖与中人乱,出入骄恣。” 唐 苏颋 《春晚紫微省直寄内》诗:“内史通宵承紫誥,中人落晚爱红妆。”
(5).指有权势的朝臣。 三国 魏 曹植 《当墙欲高行》诗:“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晋 鲁褒 《钱神论》:“谚曰,官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何异无足而欲行,无翼而欲翔?” 唐 殷寅 《铨试后徵山别业寄源侍御》诗:“虽承国士恩,尚乏中人援。”
(6).犹内人。《古诗笺·吴均·〈古意〉》:“中人坐相望,狂夫终未还。” 闻人倓 注:“中人,室中之人,谓思妇也。”
(7).居间介绍或作证的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产业交关少不得立个文书,也要用着个中人才使得。” 鲁迅 《祝福》:“ 四叔 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 卫老婆子 带她进来了。”
(8). 中国 人。 清 孙诒让 《周礼政要·谕刑》:“故中西狱讼,中人则疑西律之轻,西人又疑中律之重。” 清 冯桂芬 《采西学议》:“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阨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
(9).借指中等酒。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饮论》:“凡酒以色清味重而飴为圣……以家醪糯觴醉人者为君子,以家醪黍觴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醪秫觴醉人者为小人。”
伤害人。《楚辞·九辩》:“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蛇种虽多,唯有蝮蛇及青金蛇,中人为至急。” 唐 白居易 《蚊蟆》诗:“斯物颇微细,中人初甚轻。”
《漢語大詞典》:常物
(1).长久存在之物;固定不变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且荣位势力,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其去,不可得留也。”清史稿·礼志十:“凡贡物各将其土实,非土产者勿进。 朝鲜 、 安南 、 琉球 、 缅甸 、 苏禄 、 南掌 皆有常物,餘唯其所献。”
(2).一般的东西;普通物品。 唐 王度 《古镜记》:“友人 薛侠 者,获一铜剑,长四尺,剑连於靶;靶盘龙凤之状,左文如火燄,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烁,非常物也。”
(3).指常人。 明 唐顺之 《方圆砚铭》:“恶方喜圆,常物之情;喜方恶圆,幽人之贞。皆物我之相笑,无益损乎尔形。”
《漢語大詞典》:庸众(庸衆)
常人;一般的人。荀子·修身:“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杨倞 注:“庸,凡庸;众,众人。” 明 张居正 《答殷石汀言宜终功名答知遇》书:“而独以浮忌之口,即欲引去,是忍於背君相之知,而重於犯庸众之口也。”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
分類:常人
《漢語大詞典》:品人
(1).众人;常人。晏子春秋·外篇下二:“今品人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三者,圣王之所禁也。”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学问之士,好语虚无之事,争著彫丽之文,以求见异於世。品人鲜识,从而高之。” 汪继培 笺:“品人,犹言众人也。”
(2).品评人才。宋书·恩倖传序:“自 魏 至 晋 ,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
《漢語大詞典》:庸众人(庸衆人)
常人。 明 方孝孺 《戆窝记》:“亦将闻於时,传於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 明 李贽 《答周柳塘》:“大抵我一世俗庸众人心肠耳,虽 孔夫子 亦庸众人类也。” 清 刘大櫆 《解毁》:“夫人惟以不得如 孔子 ,而不以 孔子 自待其身,此其终为庸众人,且不可得也。”
分類:常人
《漢語大詞典》:先觉(先覺)
(1).事先认识觉察。论语·宪问:“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文选·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 张 、 蔡 、 曹 、 王 曾无先觉, 潘 、 陆 、 颜 、 谢 去之弥远。” 吕延济 注:“言此数人曾不先觉天成之妙而去之远也。”旧唐书·韩思复传:“ 善思 此时遂能先觉,因诣 相 府有所发明,进论圣躬必登宸极。” 宋 叶适 《答少詹书》:“至於以机变为经常……以跌荡不可羈束为通透,以多所疑忌为先觉,此道德之弃才也。”
(2).觉悟早于常人的人。孟子·万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永瞻先觉,顾惟后昆。” 张铣 注:“言长瞻先觉之人义有乖舛者,顾思后昆以正之也。”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家业彫零,倦客京华,收拾琴书访先觉。”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三》:“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
《漢語大詞典》:面壁
(1).面对墙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忿狷:“ 谢无奕 性麤彊,以事不相得,自往数 王蓝田 ,肆言极駡。 王 正色面壁不敢动。”聊斋志异·瑞云 清 但明伦 评:“斯时也:前之修贄而后得见者,今且面壁而不敢见之。”
(2).指闭门独处,不与闻外事。 宋 苏轼 《答王幼安宣德启》:“方将求田问舍,为三百年之养;杜门面壁,观六十年之非。”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常梦锡:“或谓曰:‘公罢直私门,何以为乐?’ 常 曰:‘垂幃痛饮,面壁而已。’”
(3).佛教语。五灯会元·东土祖师·菩提达磨大师:“当 魏 孝明帝 孝昌 三年也,寓止于 嵩山 少林寺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后因以称坐禅,谓面向墙壁,端坐静修。 宋 黄庭坚 《渔家傲·江宁江口阻风戏效宝宁勇禅师作古渔家傲》词:“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叶亲分付,隻履提归 葱岭 去。” 明 梅鼎祚 《玉合记·缘合》:“糊涂投入空门,不晓参禪面壁。” 廖仲恺 《壬戌六月禁锢中闻变有感》诗之四:“朝朝面壁学《维摩》,参到禪机返泰初。”
(4).喻常人的静坐养神。红楼梦第六四回:“ 晴雯 道:‘ 袭人 么?越发道学了,独自个在屋里面壁呢。’”
(5).比喻刻苦学习,潜心钻研。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方渭仁 少年负气自豪。里中时有文会,每当同人搦管拈题,苦吟面壁; 方 与 毛会侯 ,輒握手修篁怪石间,相与纵谭天下事。” 清 姚鼐 《送余伯扶重游武昌》诗:“ 皖中 山远人士稀,爱咏清辞长面壁。”
(6).旧时一种体罚,面对墙壁而立。 彭湃 《海丰农民运动》:“废止了野蛮的酷刑,而用文明的面壁,记过和扣分。”
《漢語大詞典》:神人
(1).谓神和人。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昭公元年:“为 晋 正卿,以主诸侯,而儕於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 杜预 注:“民为神主,不恤民,故神人皆去。”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末帝昏乱,神人弃之。” 明 张居正 《答王鉴川书》:“边境敉寧,神人胥庆。”
(2).神奇非凡的人。谓其姿容、行止、技艺等非常人所及。 汉 桓谭 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曰铸凝。”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西施 、 郑旦 ﹞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靚妆於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魄,谓之神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二女童运剑为彼此互刺之状……只见两条白练,半空飞遶,并不看见有人。有顿饭时候,然后下来,气不喘,色不变。 程元玉 嘆道:‘真神人也!’”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二章:“天人、圣人并推,可合称为神人。”
(3).犹神仙。古代道教和方士理想中所谓修真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史记·封禅书:“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 蓬莱 神人。” 汉 扬雄 《长杨赋》:“听庙中之雍雍,受神人之福祜。”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顿轡海徒涌,神人身更长。”云笈七籤卷七七:“﹝ 刘子南 ﹞独为寇所围,矢下如雨,未至 子南 马数尺,矢輒堕地,终不能中伤,虏以为神人也,乃解围而去。”
《漢語大詞典》:常人
(1).守常道不变的人。书·立政:“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蔡 沉 集传:“常人,常德之人也。”
(2).平常的人。庄子·人间世:“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於故俗,学者溺於所闻。”周书·韩盛传:“ 德舆 姿貌魁杰,有异常人。” 唐 杜甫 《哀王孙》诗:“ 高帝 子孙尽隆準,龙种自与常人殊。”《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老爷乃万民之主,况又护持佛法,一念之诚,便与天地感通,岂是常人之可比。” 鲁迅 《华盖集·题记》:“这病痛的根柢就在我活在人间,又是一个常人,能够交着‘华盖运’。”
(3).固定的人。周书·异域传上·高丽:“是俗好淫,不以为愧,有游女者,夫无常人。”旧唐书·西戎传·拂菻国:“其王无常人,简贤者而立之。”
《漢語大詞典》:苦行
(1).宗教徒指受冻、挨饿、拔发、裸形、炙肤等刻苦自己身心的行为。谓行之可求得解脱。百喻经·煮黑石蜜浆喻:“其犹外道,不灭烦恼炽然之火,少作苦行,卧棘刺上,五热炙身,而望清凉寂静之道。” 唐 王维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禪师幼孤……去诣乡校,见 周 孔 书,曰世教耳,誓苦行求佛道。”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今之学佛者,非学其弃 浄饭王 之位而苦行於 雪山 之中也,学其能成佛之道而已。”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第七章:“耶稣教在中世纪最重苦行,人们都要牺牲现世的快乐去谋来世的解救。”
(2).指寺庙里做杂务的人。景德传灯录·丰干禅师:“本寺厨中有二苦行,曰 寒山子 、 拾得 ,二人执爨,终日晤语,潜听者都不体解。”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这汉原是州东 墦臺寺 里一箇和尚,苦行便是 墦臺寺 里行者。”
(3).谓以常人所难忍受的生活折磨自己。 唐 吕岩 《沁园春》词:“不在劳神,不须苦行,息虑忘机合自然。” 明 侯方域 《太子丹论》:“狃於成败之形,而不察於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 巴金 《关于〈海的梦〉》:“我反对禁欲主义者的苦行,不赞成自找苦吃。”
《漢語大詞典》:凡人
(1).平常人;一般人。书·君陈:“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於 鸿 前仰视,举案齐眉。 伯通 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 唐 韩愈 《伯夷颂》:“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餘: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操纵无常,闔开不测,此 孔子 所以异于凡人者,而不知圣人正不如是也。” 丁玲 《过年》:“只觉得舅舅仍然很尊严,很大,高不可及,只呼吸都象表示出与凡人不一样的权威。”
(2).指人世间的人,对仙人或神而言。 唐 顾况 《千松岭》诗:“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三折:“小生凡人,得遇天仙,岂无眷恋之意?只为母亲年老,无人侍养,因此辞了这亲事,也是出於不得已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幸得 吕洞宾 知道了,也摇身一变,变了个凡人模样,把那斩黄龙的飞剑取出来,吹了一口仙气,变了一把剃刀,走来代他剃乾净了。” 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第二章二:“ 希腊 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
《漢語大詞典》:出众(出衆)
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唐 方干 《赠赵崇侍御》诗:“才因出众人皆嫉,势欲摩霄自不知。”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诗激》:“郎才出众因何放,妾面羞郎傍晚临。” 茅盾 《春蚕》:“她那出众地白净然而扁得作怪的脸上看去就好象只有一张大嘴和眯紧了好象两条线一般的细眼睛。”
《漢語大詞典》:世眼
(1).佛、菩萨的异名。《无量寿经》卷上:“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 慧远 义疏:“佛之异称,能开世人眼,令见正道,故名世眼。”《法华经·序品》:“讚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 晋 法显 佛国记:“﹝佛﹞泥洹以来,一千四百九十七年,世间眼灭,众生长悲。”
(2).世俗的眼光;常人的眼光。 五代 齐己 《石竹花》诗:“常嗟世眼无真鉴,却被丹青苦相陷。”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今以世眼观之,日入则天晦,日出则天明,似天以日为光也。” 清 赵翼 《阳朔山》诗:“胡为世眼无定準,憎者詆諆爱者羡。”
《漢語大詞典》:凡品
(1).平庸的人。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凡品则不然,论人不恕己,动作不思心……行己若此,难以称仁矣。”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 远 胄虽参华,身实凡品。”《说岳全传》第四回:“我看令郎骨格清奇,必非凡品,也是吾兄修来的!”
(2).世间常人。 明 李东阳 《胡忠安公挽诗四十韵》:“异骨殊凡品,前身本解禪。” 明 吴承恩 《陌上佳人赋》:“纵復有一焉,必非凡品,或幻怪而仙灵。” 明 屠隆 《綵毫记·庐山受枉》:“看老叟奇男子,定非人间凡品,我固疑之。” 清 葆光子 《物妖志·蟒》:“我非凡品,得侍巾櫛,夙夕使然,若洩天机,必受大累。”
(3).普通品种。 金 丘处机 《水龙吟》词:“看仙花瑞草,迎风照日,腾光彩,异凡品。”
《漢語大詞典》:人样(人樣)
(1).指正常人所应有的品行、能力、仪表等。 叶圣陶 《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喜欢,因为这样才象人样儿。” 郑万隆 《年轻的朋友们》十五:“你这样还能混出个人样儿吗?”《花城》1982年第2期:“他不务正,连个人样也没有。”
(2).特指人的外表相貌。 赵树理 《登记》:“老婆说:‘人样儿满说得过去,不过听说她声名不正!’” 张枚同 程琪 《拉骆驼的女人》一:“小伙子人样儿精悍,脑瓜子透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