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仇 → 讐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衅隙(釁隙)  拼音:xìn xì
意见不合或感情有裂痕。《后汉书。卷七五。袁术传》:「绍议欲立刘虞为帝,术好放纵,惮立长君,托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三国演义》第七三回:「吴、魏自来无雠,皆因刘备之故,致生衅隙。」
《國語辭典》:嫌怨  拼音:xián yuàn
猜忌怨恨。《后汉书。卷三三。朱浮传》:「兼负其功,嫌怨转积。」《聊斋志异。卷六。小谢》:「与卿夙无嫌怨,何至以此相加?」
《國語辭典》:仇隙  拼音:chóu xì
因怨恨而生的裂痕。《红楼梦》第八六回:「你与张三到底有什么仇隙?毕竟是如何死的?实供上来。」《老残游记》第五一回:「委实我同他家也没有这大的仇隙。」
《漢語大詞典》:恩仇
亦作“ 恩讎 ”。
(1).恩与仇。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八:“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因讎。” 宋 陆游 《送陈德邵宫教赴行在二十韵》:“恩仇快报復,祸福出笑顰。”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二九:“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清 秋瑾 《宝刀歌》:“寳刀侠骨孰与儔?平生了了旧恩仇。”
(2).偏指恩惠。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寻加王爵,仍许袭封。虽恩讎之弥隆,顾猖狂而未已。”
(3).偏指仇怨。明史·选举志二:“事属曖昧,或快恩讎报復,盖亦有之。” 鲁迅 《集外集·题三义塔》:“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國語辭典》:报怨(報怨)  拼音:bào yuàn
报复仇恨,以行动反击仇人。《文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國語辭典》:报怨(報怨)  拼音:bào yuan
埋怨,心中有所不平。《西游记》第二○回:「这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就生报怨。」
《國語辭典》:以直报怨(以直報怨)  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
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仇人。《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汉书。卷七○。傅介子传》:「平乐监傅介子持节使诛斩楼兰王安归首,县之北阙,以直报怨,不烦师众。」
《國語辭典》:嫌隙  拼音:xián xì
因猜疑或不满而产生仇怨。《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得报恳恻,知与休久结嫌隙,势不两存,欲来归附。」《红楼梦》第七一回:「邢夫人总是铁心铜胆的人,妇女家终不免生些嫌隙之心,近日因此著实恶绝凤姐。」
《國語辭典》:释憾(釋憾)  拼音:shì hàn
消除心中的怨恨。《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淮南子。本经》:「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发怒则有所释憾矣。」
《漢語大詞典》:私忌
(1).个人的仇怨。左传·昭公三年:“ 叔弓 如 滕 ,葬 滕成公 。 子服椒 为介。及郊,遇 懿伯 之忌, 敬子 不入。 惠伯 曰:‘公事有公利,无私忌。’ 椒 请先入。乃先受馆, 敬子 从之。” 杜预 注:“忌,怨也。” 孔颖达 疏:“ 懿伯 是 惠伯 之叔父,为人所杀,及 滕 郊遇 懿伯 之忌,逢其雠也。 敬叔 不入,以礼 惠伯 ,欲使 惠伯 报叔父之讎,杀彼人也。”
(2).私家的忌日。指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死日。北史·毕义云传:“﹝又驾幸 晋阳 ﹞四品以下五品以上,令预前一日赴 南都 署表,三品以上,临日署讫。 义云 乖例,署表之日索表就家先署,临日遂称私忌不来。”新唐书·卢迈传:“将作监 元亘 摄祠,以私忌不听誓,御史劾之。”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 卢迈 得风疾,庚子, 贾耽 私忌,宰相絶班,上遣中使召主书承旨。”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西津亭词》:“今日太守私忌,郡官皆不会集。”
《漢語大詞典》:反报(反報)
(1).反复,往还。诗·小雅·大东“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毛 传:“不能反报成章也。” 陈奂 传疏:“报,亦反也。反报犹反復。”
(2).返回报告情况。孙子·用间:“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生间者,反报也。” 杜牧 注:“往来相通报也。” 梅尧臣 注:“使智辨者往观其情,而以归报也。”
(3).回赠礼物。仪礼·聘礼“赠如覿币” 汉 郑玄 注:“见为反报也。” 贾公彦 疏:“来而不往非礼,以礼来往……故 郑 云:‘见为反报也。’”
(4).谓报复仇怨。三国志·魏志·王昶传:“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於身……当则无怨於彼,妄则无害於身,又何反报焉!”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 魏文帝 宠立 郭妃 ,譖杀 甄后 ,被髮塞口而葬,终有反报之殃。”
(5).关于反叛者的情报。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及 杨 ( 杨侁 )受犒归, 赵 ( 赵方 )乃以檄召 郭胜 ,於是 郭 之反谋始决……初七日,反报至 襄阳 。”
《漢語大詞典》:雪仇
亦作“ 雪讎 ”。 洗除仇怨;报仇。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而五年未闻敢死之士,雪仇之臣,奈何而有功乎?”三国志·魏志·蒋济传:“ 勾践 养胎以待用, 昭王 恤病以雪仇。”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礼部·议革张浚祀:“故不谓其杀戮忠良,败坏国事,而反谓其能雪讎復土,谬归以中兴之功。”
《漢語大詞典》:内却(内卻)
内部的仇怨。却,通“ 隙 ”。史记·项羽本纪:“夫将军居外久,多内却,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分類:内部仇怨
《國語辭典》:谗隙(讒隙)  拼音:chán xì
因谗言而生仇怨。《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兄弟谗隙,国分为二。」
《漢語大詞典》:宿隙
旧日的嫌隙仇怨。 宋 司马光 《涑水纪闻》卷九:“ 忱 自言与权三司使 蔡襄 有宿隙,乞下御史臺推鞫,朝廷许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斩蛟记:“其同邑先达,遂作《闢蛟记》詆之,以快宿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与君有宿隙,不过进取相轧耳,非不共戴天者也。”
《漢語大詞典》:布怨
谓广招仇怨。汉书·谷永传:“有司奏请加赋,甚谬经义,逆於民心,布怨趋祸之道也。”
分類:仇怨
《漢語大詞典》:速雠(速讎)
招致仇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败亲速讎,乱嗣不祥。”
分類:招致仇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