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铢称(銖稱)
谓极细致地衡量、推究。 清 陈确 《答张考夫书》:“若銖称而寸较之,则 象山 、 阳明 之言,亦时有偏。”
《漢語大詞典》:訾相
(1).谓衡量省视。国语·齐语:“ 桓公 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 韦昭 注:“訾,量也;相,视也。”新唐书·李勣传:“临事选将,必訾相其奇厖福艾者遣之。”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六一居士上》:“《高斋诗话》云:‘ 祖无择 晚娶 徐氏 ,有姿色。议亲之时, 无择 为馆职, 徐氏 必欲訾相其人。’”
(2).引申为瞻仰之意。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孝孙翼翼,论譔靡忘。丰碑坚碣,万古訾相。”
《漢語大詞典》:揆理
衡量道理。 明 无名氏 《四贤记·赴选》:“妈妈,我虽乡丈厚情,揆理似难从命。”
分類:衡量道理
《國語辭典》:想度  拼音:xiǎng duò
思考、盘算。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二折:「我喑约,慢慢的想度,嗨!刮马似三十年过去了。」《醒世姻缘传》第一六回:「却也该自己想度一想度,这个担子,你拇量担得起担不起?」
分類:考虑衡量
《漢語大詞典》:科简(科簡)
衡量简择。北史·循吏传·张华原:“州狱先有繫囚千餘人, 华原 科简轻重,随事决遣,至年暮,惟有重罪者数十人。”北齐书·文苑传·樊逊:“又问刑罚宽猛, 逊 对曰……但令 释之 、 定国 迭作理官, 龚遂 、 文翁 继为郡守,科简律令,一此宪章,欣闻 汲黯 之言,泣断 昭平 之罪。”
分類:衡量
《漢語大詞典》:稽度
考核衡量。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稽度乹则,诞有灵姿。”后汉书·孔融传:“稽度前典,以正礼制。” 唐 柳宗元 《湘源二妃庙碑》:“稽度既备,佣役维时。”
分類:考核衡量
《漢語大詞典》:金尘(金塵)
(1).被风卷起的呈云雾状的沙尘。因其色黄,故称。 晋 王嘉 拾遗记·岱舆山:“南有平沙千里,色如金,若粉屑,靡靡常流,鸟兽行则没足。风吹沙起若雾,亦名金雾,亦曰金尘。”
(2).佛教衡量长度的单位名。阿毘达磨俱舍论·分别世品:“极微为初,指节为后,应知后皆七倍增,谓七极微为一微量,积微至七为一金尘,积七金尘为水尘量。”
《漢語大詞典》:运衡(運衡)
(1).指运转的玉衡星。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徐至於射宫。” 薛综 注:“玉衡,北斗中星,主迴转。”《隋书·高祖纪上》:“ 尧 得太尉,已作运衡之篇; 舜 遇司空,便敍精华之竭。”
(2).运用衡量的准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是以立范运衡,宜明体要。” 周振甫 注:“运衡,用秤,运用评价準则。”
《漢語大詞典》:准裁(準裁)
衡量,裁定。 晋 范宁 《〈穀梁传〉序》:“而 汉 兴以来,瓌望硕儒,各信所习,是非纷错,準裁靡定。故有父子异同之论, 石渠 分争之説。” 宋 曾巩 《拟辞免修五朝国史状》:“况五朝旧史皆累世公相卿士、道德文学、朝廷宗工所共準裁,既已勒成,为国大典。”
分類:衡量裁定
《漢語大詞典》:中准(中準)
符合水准。庄子·天道:“水静则明烛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王先谦 集解:“其平与準相中,故匠人取法焉,谓之水平。”
见“ 中準 ”。
《漢語大詞典》:格量
品格器量。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 玄 格量弘济,临斩东市,颜色不变,举动自若。”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然其愷悌玄澹,格量高俊,含弘博恕,忠粹篤诚;非今之人,三代士也。”
推究、衡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四·穆文简论格物:“考之内典, 隋 智顗 《法华经文句》《分别功德品》云:格量功德。又云:格量多少。其一篇内,格量字甚多。”
《國語辭典》:考量  拼音:kǎo liáng
考核校量。《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
《漢語大詞典》:极等(極等)
(1).谓以准则衡量。逸周书·度训:“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
(2). 清 代秀才岁考中成绩最低劣的等次。儒林外史第七回:“ 汶上 县学四等第一名上来是 梅玖 ,跪着閲过卷,学道作色道:‘做秀才的人,文章是本业,怎么荒谬到这样地步!平日不守本分,多事可知!本该考居极等,姑且从宽,取过戒飭来,照例责罚!’”
《國語辭典》:评价(評價)  拼音:píng jià
评估人、事、物的优劣、善恶美丑、或合不合理,称为「评价」。如:「读者对这部文学作品有很高的评价。」、「要评价一个人,就必先对他有深入瞭解。」
《漢語大詞典》:规景(規景)
语本周礼·考工记·匠人:“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 郑玄 注:“日出日入之景,其端则东西正也。”本谓用规测量日影,借指衡量的标准。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制无细而不协於规景,作无微而不违於水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