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照相著色  拼音:zhào xiàng zhuó sè
一种摄影艺术的加工技法。利用照片和底片的乳剂膜能吸收颜料的特性,选取照相专用的透明颜料,在黑白照片或正片上敷色,以表现主题景物的色彩。
《国语辞典》:腿法  拼音:tuǐ fǎ
武术中以腿攻击对方的技法。如:「注意他攻击时的腿法,找出弱点来,才能进一步寻求致胜之道。」
《国语辞典》:蛋彩画(蛋彩画)  拼音:dàn cǎi huà
一种西洋绘画技法。将颜料调和蛋白、蛋黄和水,也有另加蜂蜜、树皮等。如此涂料能使画面有光泽,不裂,不剥落,且不褪色。流行于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
《国语辞典》:卡农(卡农)  拼音:kǎ nóng
是一种对位模仿的技法。为英语canon的音译。一个声部先出现,其他声部以同样旋律依序加入,自始自终追逐著,直到最后一小节;也作为乐曲的名称,如帕海贝尔(Johann Pachel bel)的《卡农》。
《国语辞典》:蜡画(蜡画)  拼音:là huà
一种绘画表现的技法。以加热熔解的蜂蜡混合颜料,在木板、象牙或大理石上描绘,再用加热工具烘烤绘画表面,使笔触或刮刀痕迹熔为均匀的薄膜。相传起源于希腊,起初多用于建筑的彩色,后始为绘画广泛使用。现代蜡画法除加热方法更加复杂外,蜂腊则改为树脂,布画上则改用油。
《国语辞典》:点描画法(点描画法)  拼音:diǎn miáo huà fǎ
一种新印象主义画派发展出来的绘画技法。该画派意在将艺术和科学调和,强调以光学的调色来代替颜料的调色,因此作画时利用各种纯色的微小圆点来加以排列,而组合成一整体画面,让视觉完成色彩的调和。
《国语辞典》:传神秘要(传神秘要)  拼音:chuán shén mì yào
书名。清蒋骥著。一卷。中国肖像画技法书。全书二十七目,于布局取势、运笔设色,以及起稿计算脸部各部分的分寸等,阐述详细,所论点睛取神,亦颇扼要。
《国语辞典》:兰叶描(兰叶描)  拼音:lán yè miáo
一种中国绘画技法。因所画线条,形如兰叶而得名。
《國語辭典》:翻拍  拼音:fān pāi
一种摄影中复制原件的技法。于复制图表、书画、照片、文件以及古代的文物时使用。也称为「翻照」。
《漢語大詞典》:颤掣(顫掣)
中国 书画技法之一。笔势颤动飘移的技法。 元 汤垕 画鉴·唐画:“ 周文矩 画人物,宗 周昉 ,但多颤掣笔。是其学其主 李重光 画法如此。” 明 茅一相 《绘妙·唐希雅》:“学 江 南 李后主 金错刀,书有一笔三过之法,虽若甚瘦,而风神有餘,变而为画,故颤掣三过处,书法存焉。”参见“ 颤笔 ”。
《國語辭典》:颤笔(顫筆)  拼音:zhàn bǐ
一种书画家的用笔方式。运笔时,笔势呈现颤动弯曲而显得遒劲有力。也作「战笔」。
《漢語大詞典》:蚕头鼠尾(蠶頭鼠尾)
国画技法的一种。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画二:“其( 戴文进 )人物描法,则蚕头鼠尾,行笔有顿跌,盖用兰叶描而稍变其法者,自是絶伎。”
分類:国画技法
《漢語大詞典》:品弦法
指弦乐曲调的弹奏技法。 宋 姜夔 《〈醉吟商小品〉词序》:“﹝余﹞遇琵琶工,解作《醉吟商湖渭州》,因求得品弦法,译成此谱,实双声耳。”
《國語辭典》:神来之笔(神來之筆)  拼音:shén lái zhī bǐ
1.指书画、文章等创作过程中,无意间捕捉到特别的灵感而表现出绝佳巧妙境界,如同出自天授。后多用以形容书画文章的出色生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这三张东西,我自己画的也觉得意,真是神来之笔。」
2.指一个人在面临某事时,突然想起一个巧妙的计策或手段。如:「这一步棋下得绝妙,乃致胜之关键,可说是神来之笔。」
《漢語大詞典》:神至之笔(神至之筆)
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万松叠翠》《万横香雪》二图,寄颜设色,并极神秀,《万松》尤有势。盖 云林 画多得之气象萧疎,烟林清旷,此独峰峦浑厚,势状雄强。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國語辭典》:墨分五色  拼音:mò fēn wǔ sè
五色,国画上指焦、浓、重、淡、清或浓、淡、乾、湿、黑五种浓淡乾湿不同的墨色。「墨分五色」指以墨色的浓淡乾湿,生动的表现物象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