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畴咨之忧(疇咨之憂)  拼音:chóu zī zhī yōu
语本《书经。尧典》:「畴咨若时登庸?」比喻人才难求的忧虑及苦恼。《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人有昏垫之阨,主有畴咨之忧。」
《漢語大詞典》:燋虑(燋慮)
犹忧虑。燋,通“ 焦 ”。后汉书·苏不韦传:“ 不韦 毁身燋虑,出于百死。”
分類:忧虑
《國語辭典》:草草  拼音:cǎo cǎo
1.忧劳的样子。《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汉。毛亨。传:「草草,劳心也。」唐。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草草临盟誓,区区务富强。」
2.粗率、不认真、不细腻。《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明知这事有些尴尬,也将来草草问成,竟不想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功名事大,不可草草。」
3.草木茂盛的样子。宋。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诗一一首之三:「君看藜与藿,生意常草草。」
4.嘈杂吵嚷,骚动不安的样子。《北齐书。卷三○。列传。高德政》:「世宗暴崩,事出仓卒,群情草草。」唐。孟云卿〈古挽歌〉:「草草闾巷喧,涂车俨成位。」
5.书信末尾所附客套语,表简陋欠恭敬之意。《西游记》第二九回:「草草欠恭,面听不一。逆女百花羞再顿首顿首。」
《國語辭典》:百忧(百憂)  拼音:bǎi yōu
种种忧患或忧思。《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文选。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二首之一》:「感物百忧生,缠绵自相寻。」
分類:种种忧虑
《國語辭典》:乐天(樂天)  拼音:lè tiān
1.顺应自然之理,安于处境,乐观而不忧伤。《孟子。梁惠王下》:「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
2.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字。参见「白居易」条。
《国语辞典》:不忧(不忧)  拼音:bù yōu
不担心、不忧虑。《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汉。贾谊〈鵩鸟赋〉:「德人无累,知命不忧。」
《漢語大詞典》:忧勤(憂勤)
亦作“ 忧懃 ”。 多指帝王或朝廷为国事而忧虑勤劳。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於忧勤,而终於佚乐者也。”东观汉记·刘般传:“ 建初 元年,拜为宗正,忧勤国事,夙夜不怠。” 唐 白居易 《贺雨》诗:“忧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公言:‘近岁士大夫以言为讳,閭阎愁苦於下,而上不知,明主忧懃於上,而下无所诉,此罪在羣臣。’” 清 魏源 《道中杂言》诗之三:“九重日忧勤,四海日疮痍。”
《國語辭典》:休戚  拼音:xiū qī
喜与忧。《宋书。卷五。文帝本纪》:「先帝以桑梓根本,实同休戚。」《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
《國語辭典》:无虑(無慮)  拼音:wú lǜ
1.无所忧虑。《淮南子。原道》:「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仆妾感慨而致死者,非能义勇,顾无虑耳。」
2.无深谋远虑。《孙子。行军》:「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3.大率、大约。《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氐无虑皆铸金钱矣。」
《國語辭典》:无忧无虑(無憂無慮)  拼音:wú yōu wú lǜ
毫无忧虑。形容心情怡然自得。《孤本元明杂剧。群仙朝圣。第三折》:「俺出家儿无忧无虑乐醄醄,到处随缘任逍遥。」也作「无虑无忧」。
《漢語大詞典》:深虑(深慮)
(1).谓思虑深沉。墨子·非儒下:“今 孔 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 孙诒让 间诂引 俞樾 曰:“同乃周字之误……言其虑深沉,其谋周密也。” 汉 贾谊 《过秦论下》:“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
(2).深入思考。史记·淮阴侯列传:“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深虑之。”
(3).甚为忧虑。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国用靡资,百姓不足,则惻隐深虑。”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君德不同,陛下无深虑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他 安 邓 两家都受过 十三妹 从前相救之恩,正想报答,深虑那姑娘此去,轻身犯难,难免有些差池。”
《漢語大詞典》:无愁(無愁)
(1).没有忧虑。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之二:“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宋 范成大 《晚春》诗之二:“好事怜春老,无愁耐日长。” 清 钱谦益 《读豫章仙音谱漫题》诗之五:“舞艷歌娇烂不收, 南朝 从此果无愁。”
(2).古乐府杂曲歌名。传为 北齐 后主 所倡作,至 唐 天宝 年间,改名《长欢》北齐书·幼主纪:“﹝ 后主 ﹞乃益骄纵,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琵琶而唱之。”隋书·音乐志中:“﹝ 北齐 ﹞ 后主 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倚絃而歌。别採新声,为《无愁曲》……乐往哀来,竟以亡国。”参见“ 无愁天子 ”。
《漢語大詞典》:无愁天子(無愁天子)
古对 北齐 失国昏君 后主 高纬 的讥称。北齐书·幼主纪:“﹝ 后主 高纬 ﹞乃益骄纵,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琵琶而唱之,侍和之者以百数。人间谓之 无愁天子 。” 清 赵翼 《邺城怀古》诗之八:“ 无愁天子 在深宫,‘高末’歌先举国同。”
《漢語大詞典》:恤民
谓忧虑人民的疾苦。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后汉书·陈蕃传:“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圣贤恤民之意也。” 宋 司马光 《言赈赡流民札子》:“如此处置,欲以为恤民之名,掩人耳目则可矣。” 清 朱仕琇 《太学生陈君墓志铭》:“彼皆柄国政,戴於民上,其恤民宜也。”
《漢語大詞典》:惕然
(1).惶恐貌。晏子春秋·杂上九:“ 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闻之,不待时而入见 景公 ,公汗出惕然。” 汉 刘向 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 齐 , 齐王 闻之,惕然而恐。” 宋 苏舜钦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谋议弗臧,职业不举,惕然内讼,深媿初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冯相 见了洞门,知非人世,惕然不敢进步入洞。”
(2).忧虑貌。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 宋 陆游 《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无名氏 《四贤记·义劝》:“你虽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将迈矣,君可惕然。”
(3).警觉省悟貌。史记·龟策列传:“ 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一》:“ 郭汾阳 治第,谓工人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筑,今某死,某亡,某败,某絶,人自改换,墙固无恙。’令公闻之,惕然动心,即日请老。”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在坐诸友闻知,惕然皆有惺悟。”
《國語辭典》:忧劳(憂勞)  拼音:yōu láo
忧愁劳苦。《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唐。白居易 与僧智如夜话诗:「忧劳缘智巧,自喜百无能。」
《國語辭典》:分忧(分憂)  拼音:fēn yōu
分担别人的忧虑,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文明小史》第三八回:「我的主意,是不必叫他移营,情愿每月贴他些军饷,求他约束兵丁不要骚扰就是了,全仗你代我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