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遗迹(遺蹟)
亦作“ 遗跡 ”。亦作“ 遗蹟 ”。
(1).指留下的脚印。晋书·卫恒传:“ 邕 ( 蔡邕 )作《篆势》曰:‘鸟遗跡, 皇頡 循。’” 唐 柳宗元 《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 周公 告诫 成王 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 禹 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三国志·吴志·陆胤传:“ 胤 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歷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絶灭,略无遗跡矣。” 宋 苏轼 《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 湘东 碑。” 宋 苏辙 《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 河 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 虞集 《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 谢肇浙 《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跡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历法·日圭同异:“ 登封县 有观象、测景二臺,乃 周公 营 洛邑 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 《永定河纪行》:“在 翠微峰 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北史·崔宏传:“﹝ 崔宏 ﹞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於 丹徒 盗发 晋 郗曇 墓,大获 晋 右军将军 王羲之 书及诸名贤遗跡。”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杜羔 ﹞忽覩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跡。” 宋 王谠 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 苏轼 《墨宝堂记》:“ 毗陵 人 张君 希元 ,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跡至多。”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跡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縑片幅耳。”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 唐 李石 续博物志: 陶隐居 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 焦山 《瘞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国语·楚语下:“ 灵 不顾於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 注:“ 灵王 不君,罢弊 楚 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擕手好,弃我如遗跡。”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跡。”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臺之下,遗跡江湖之上。” 李善 注:“庄子曰:‘鱼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术。’ 郭象 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 注:“遗跡,谓心相知而跡相忘也。”一本作“ 遗迹 ”。
《漢語大詞典》:风马(風馬)
(1).指疾驰如风的马。《汉书·礼乐志》:“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 唐 杜甫 《朝享太庙赋》:“园陵动色,跃在藻之泉鱼;弓剑皆鸣,汗铸金之风马。”
(2).指风。 宋 薛季先 《吴江放船至枫桥湾》诗:“风马座中生,天幕波中出。”
(3).挂在檐间的铁马。风吹相击发声。 明 汤显祖《牡丹亭·闹殇》:“甚飞丝繾的阳神动,弄悠扬风马叮咚。” 明 王錂《春芜记·候约》:“重簷风马催愁起,影彻孤幃思转迷。” 清 惜秋旅生 《维新梦·写本》:“看一派冰蟾泻冷,听几番风马敲凉。”
(4).犹言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的事物。 唐 刘知几史通·断限:“其於 曹氏 也,非唯理异犬牙,固亦事同风马。”参见“ 风马牛不相及 ”。
《漢語大詞典》:自若
镇静自如,毫不拘束;一如既往,依然如故。国语·越语下:“自若以处,以度天下,待其来者而正之,因时之所宜而定之。”史记·陈涉世家:“ 雍州 之地、 殽 函 之固自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及见 武皇帝 试闭 左慈 等,令断穀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常云可五十年不食,正尔,復何疑哉?” 宋 苏轼 《滕县公堂记》:“其后世俗日以奢靡,而 徐公 固自若也。” 清 邵长蘅 《阎典史传》:“ 应元 慷慨登陴,意气自若。”
《漢語大詞典》:随事(隨事)
(1).根据所担任的职务。后汉书·百官志二:“﹝太常丞﹞一人,比千石。本注曰:‘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其署曹掾史,随事为员,诸卿皆然。’”
(2).谓随便地,毫不经意地。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穷冬客江剑,随事有田园。” 王嗣奭 释:“随事,犹之随便有之。”
(3).在左右侍奉。 清 葆光子 《物妖志·音乐·琴》:“吾善符籙,窃疑随事娘子。”
(4).随着时间的推移。 北周 王褒 《赠周处士》诗:“壮志与时歇,生年随事阑。”
(5).根据周围的事物。 晋 成公绥 《啸赋》:“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应物无穷,机发响速。”
(6).随时随地。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諭德一人,正四品下。掌諭皇太子以道德,随事讽赞。”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二》:“不如救偏补弊,随事干蛊,为有实效也。”
《漢語大詞典》:勇气(勇氣)
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 为 赵 将,伐 齐 ,大破之,取 阳晋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明 高启 《张中丞庙》诗:“摩挲画壁尘网里,勇气燁燁虬鬚张。” 茅盾 《一个女性》:“她没有勇气再在这罪恶的世间孤身奋斗了。”
《漢語大詞典》:决不
丝毫不;无论如何不;在任何条件下都不
肯定不。例如:“决不”是他的答复的实质。
《漢語大詞典》:露骨
(1).尸骨暴露。晋书·成都王颖传:“ 黄桥 战亡者有八千餘人,既经夏暑,露骨中野,可为伤惻。”
(2).瘦骨嶙峋貌。 宋 苏轼 《见长芦天禅师三绝》之一:“瑟瑟寒松露骨,耽耽病虎垂头。” 元 范梈 《题秋山图》诗:“江空石露骨,木落风无声。”
(3).用意十分明显,毫不含蓄。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大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演露骨。” 茅盾 《子夜》二:“大家一听这话太露骨,谁也不愿意多嘴。”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十三章:“ 秀苇 一看见 刘眉 的画高高挂在世界名画中间,不禁又格格笑起来,笑声公开的带着露骨的嘲讽。”
《漢語大詞典》:靡遗(靡遺)
(1).“靡有孑遗”的略语。谓死亡殆尽。 晋 刘毅 《请移江州府于豫章表》:“自 桓玄 以来,驱蹙残毁,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对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则靡遗之叹,奄焉必及。”
(2).没有遗漏;毫不遗漏。 南朝 梁 丘迟 《为范卫军让梁台侍中表》:“值天地中开, 神武 再廓,麻丝是蓄,菅蒯靡遗。” 明 文徵明 《〈何氏语林〉叙》:“正史所列,传记所存,奇跡胜跡,渔猎靡遗。”清史稿·选举志二:“凡 中国 向有之经学、史学、文学、理学,无不包举靡遗。”
《漢語大詞典》:陌上人
路人,毫不相干的人。 唐 李朝威 《柳毅传》:“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貽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搆害。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漢語大詞典》:毫不
全不。例如:毫不奇怪;毫不介意。
分類:毫不
《漢語大詞典》:牛马风(牛馬風)
谓事物之间毫不相干。语本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宋 杨万里 《和张寺丞功父八绝句》之八:“一生海内金石友,万事人间牛马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硬拷》:“你 岭 南,吾 蜀 中,牛马风遥。”
《漢語大詞典》:风牛
因雌雄相诱而走失的牛。亦喻毫不相干的事物。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方今 越裳 藐藐,驯雉北飞; 肃眘 茫茫,风牛南偃。”隋书·礼仪志三:“ 后魏 及 齐 ,风牛本隔,殊不寻究,遥相师祖,故 山 东之人,浸以成俗。” 明 张煌言 《答赵安抚书》:“倘论践土食毛之谊,于北朝原等风牛。”参见“ 风马牛不相及 ”。
《漢語大詞典》:风马牛不相及(風馬牛不相及)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说:风,放逸,走失。谓 齐 楚 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宋 杨万里 《新喻知县刘公墓表》:“士大夫儋爵赋禄,任民之安危福祸而漠然,塞耳关口,视若风马牛不相及。”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围释》:“太子,君处 江 北,妾处 江 南,风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 邹韬奋 《揭穿妨害民主政治的几种论调》:“其实民主政治与‘散漫无政府状态’是风马牛不相及,乃是一种极寻常的常识。”亦省作“ 风马牛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 唐 责之:‘某与公风马牛耳,不意盱眙相遇,实慕君子,何至騶卒不若也。’” 宋 陆游 《天气作雪戏作》:“八十又过二,与人风马牛。”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至于 释迦牟尼 ,可更与文艺界风马牛了。”
《漢語大詞典》:弃唾(棄唾)
吐掉唾沫。比喻鄙弃至贱之物,毫不可惜。 南朝 齐 张融 《与周颙书论释法宠》:“ 法宠 法师,絶尘如弃唾,若斯之志,大矣远矣。” 宋 秦观 《送刘承议解职归养》诗:“登山尚记飞云处,罢吏端如弃唾轻。”
《漢語大詞典》:冗杂
繁杂,缺乏统一协调。例如:事情冗杂。
指长而混乱,毫不连贯
《漢語大詞典》:灵果(靈果)
(1).珍奇美好的果实。 晋 潘岳 《闲居赋》:“竹木蓊蔼,灵果参差。” 唐 刘希夷 《江南曲》之三:“朝游含灵果,夕採弄风苹。”
(2).佛教语。丝毫不爽的果报。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余无愆於苍祇,亦何怨於厚地!信释氏之灵果,归三世之远致。愿同升於浄刹,与尘习兮永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