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郡将(郡將)
郡守。郡守兼领武事,故称。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穷居孤危之中,坐观郡将,已数十年矣。” 李贤 注:“郡将,郡守也。”汉书·酷吏传·严延年“ 绣 见 延年 新将” 唐 颜师古 注:“新为郡将也,谓郡守为郡将者,以其兼领武事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於是追拜 畿 为 河东 太守”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时 ( 张时 ) 畿 ( 杜畿 )相见,於仪当各持版。 时 叹曰:‘昨日功曹,今为郡将也!’” 清 梁章钜 称谓录·郡将:“郡将始见《马援传》。 宋 时郡守称郡将,盖以朝臣出知列郡,其结衔称知某州军州事者。”
《漢語大詞典》:郡牧
郡守。郡的行政长官。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黄颇》:“ 颇 , 宜春 人,与 肇 ( 卢肇 )同乡, 颇 富而 肇 贫,同日遵路赴举。郡牧饯 颇 离亭, 肇 驻蹇十里以俟。”
《漢語大詞典》:本郡
(1).原籍所在之郡。后汉书·章帝纪:“夏四月戊子,詔还坐 楚 、 淮阳 事徙者四百餘家,令归本郡。”
(2).指原籍所在之郡的郡守。南史·孙瑒传:“昔 朱买臣 愿为本郡,卿岂有意乎?”
《漢語大詞典》:郡帅(郡帥)
郡守。因其为一郡之长官,故称。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冬一夕, 张 ( 张圣者 )坐定,有青衣擎生荔一柈献。詰旦,遣遗郡帅。”
《漢語大詞典》:太守
官名。 秦 置郡守, 汉景帝 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隋 初以州刺史为郡长官。 宋 以后改郡为府或州,太守已非正式官名,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 明 清 时专指知府。
《漢語大詞典》:文翁
汉 庐江 舒 人。 景帝 末,为 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在 成都 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飭行者与俱,使传教令”。 蜀 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后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隶释·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僉曰大平兮, 文翁 復存。” 唐 杜甫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诗:“但见 文翁 能化俗,焉知 李广 不封侯。” 宋 范仲淹 《和并州郑宣徽见寄》:“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 文翁 。” 清 姜埰 《杂咏》:“思 吴 失 张翰 ,化 蜀 愧 文翁 。”
分類:郡守成都
《漢語大詞典》:二千石
汉 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史记·孝文本纪:“臣谨请(与) 阴安侯 列侯 顷王后 与 瑯玡王 、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颜师古 注:“谓郡守、诸侯相。”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卷一:“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灋。” 宋 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文翁掷斧》:“ 翁 呪曰:“吾得二千石,斧当著此。”因掷之,正中所欲处。后果为 蜀郡 太守。”
《漢語大詞典》:郡斋(郡齋)
郡守起居之处。 唐 白居易 《秋日怀杓直》诗:“今日郡斋中,秋光谁共度?” 唐 李商隐 《华州周大夫宴席》诗:“郡斋何用酒如泉,饮德先时已醉眠。” 清 赵翼 《镇安土俗》诗:“城中屋少惟官廨,墙上山多逼郡斋。”
分類:郡守起居
《漢語大詞典》:都尉
(1).官名。 战国 时始置。 秦 灭六国,遂以其地为郡,置郡守、丞、尉。尉典兵,是比将军略低的武官。
(2).官名。 汉景帝 时改 秦 之郡尉为都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的军事。 武帝 又置关都尉、农都尉、属国都尉于各要地。又中央官职中有水衡都尉;执行临时职务的有搜粟都尉、协律都尉等,亦 武帝 所设。
(3).官名。 唐 代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皆勋官。
(4).官名。 清 代三、四品武职之阶官亦以都尉为称号。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5).复姓。 汉 有 都尉朝 。见汉书·孔安国传
《漢語大詞典》:本朝
(1).朝廷。古以朝廷为国之本,故称。孟子·万章下:“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汉书·李寻传:“唯陛下亲贤求士,无彊所恶,以崇社稷,尊彊本朝。”晋书·庾峻传:“此其出言合於国检,危行彰於本朝。” 宋 曾巩 《送韩玉汝》诗:“还当本朝用,不待芳岁更。”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曰:‘鴥彼晨风,鬱彼北林。’林茂则鸟归矣,菶萋噰喈,众贤聚於本朝,尚何材不足、言不达之有?”参阅 王引之 经义述闻·通说上
(2). 汉 代郡守属官用以称其郡治。隶释·汉司隶从事郭究碑:“辟司隶从事,部郡都官,耽耽鹰扬,所莅以齐,翕然之论,风飞川流。本朝察孝,贡器帝庭。” 顾炎武 日知录·本朝“而犹称 梁 为本朝” 黄汝成 集释引 杨宁 曰:“ 汉 时掾史亦谓郡治为本朝。”
(3).称自己曾任职的王朝。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钦 亡入 吴 , 吴 以 钦 为…… 譙 侯”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文钦 《降吴表》:“ 钦 累世受 魏 恩……退惟不能扶翼本朝,抱愧俛仰,靡所自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皆未还 建鄴 旧山,旅葬 江陵 东郭。 承圣 末,已启求 扬都 ,欲营迁厝……便值本朝沦没,流离如此。” 鲁迅 《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他们也知不清 颜回 以至 曹锟 为人怎样,‘本朝’以至 葛天氏 情形如何;不过像苍蝇们失掉了垃圾堆,自不免嗡嗡地叫。”
(4).指自己所处的朝代。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又取本朝 苏 黄 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填词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词曲擅长遂能不泯其国事者。”
《漢語大詞典》:韬光(韜光)
(1).敛藏光采。 汉 孔融 《离合作郡姓名字诗》:“玟璇隐曜,美玉韜光。” 唐 韩偓 《元夜即席》诗:“桂兔韜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2).比喻隐藏声名才华。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圣人韜光,贤人遯世。”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学 子陵 遁跡在 严滩 ,似 吕望 韜光在 渭川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韜光里巷,处之怡然。”
(3). 唐 代名僧, 蜀 人,能诗,住 杭州 灵隐寺 ,与郡守 白居易 为诗友。 穆宗 长庆 年间,于 灵隐山 西北 巢枸坞 筑寺,后人名之 韬光寺 ,亦省称 韬光 。 清 周准 《宿灵隐寺梵香阁晓起眺望》诗:“行当访 韜光 ,直上松云顶。” 张昭汉 《绝句十二首和先君韵》之四:“竹杖芒鞋任所适,朝游 灵隐 暮 韜光 。”
《漢語大詞典》:明府
(1).犹言大府、官府。管子·君臣上:“君发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 尹知章 注:“府,谓百吏所居之官曹也。立府必有明法,故曰明府之法。”
(2). 汉 魏 以来对郡守牧尹的尊称。又称明府君。汉书·韩延寿传:“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后汉书·张湛传:“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 李贤 注:“郡守所居曰府。明者,尊高之称。《前书》 韩延寿 ,为 东郡 太守,门卒谓之明府,亦其义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顾长康 好写起人形。欲图 殷荆州 , 殷 曰:‘我形恶,不烦耳。’ 顾 曰:‘明府正为眼尔。’”
(3). 汉 亦有以“明府”称县令, 唐 以后多用以专称县令。后汉书·吴祐传:“国家制法,囚身犯之。明府虽加哀矜,恩无所施。” 王先谦 集解引 沈钦韩 曰:“县令为明府,始见於此。” 唐 杜甫 《北邻》诗:“明府岂辞满,藏身方告劳。” 金 元好问 《薛明府去思口号》之一:“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其餘某太守、某司马、某明府、某少尹,不一而足。”参见“ 明廷 ”。
(4).犹言证明人。说郛卷五八引 唐 皇甫松 《醉乡日月·明府》:“明府之职,前辈极为重难,盖二十人为饮而一人为明府,所以观其斟酌之道。每一明府管骰子一双,酒杓一隻。”《醒世姻缘传》第四一回:“这不好;你去请了 金亮公 来,咱屋里查点,叫他外头上单子,也是个明府。”《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我五更起来梳了头,央 刘嫂子 做个明府,我就拜二位为师。”
《漢語大詞典》:明廷
(1).指 甘泉山 。在 陕西省 淳化县 西北。亦指 甘泉宫 。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廷 。 明廷 者, 甘泉 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 崆峒 迷大道,万灵风雨集 明廷 。”
(2). 汉 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后汉书·党锢传·张俭:“ 篤 曰:‘ 篤 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李贤 注:“明廷犹明府。”此指 外黄 县令 毛钦 。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人称县曰明府, 汉 人谓之明廷。”
(3).圣明的朝廷。 唐 陆龟蒙 《书带草赋》:“未尝輒入明廷,何当指佞。” 宋 陆游 《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
《漢語大詞典》:分忧(分憂)
(1).分担别人的忧虑;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晋书·宣帝纪:“帝留镇 许昌 ,改封 向乡侯 ,转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録尚书事。帝固辞。天子曰:‘吾於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寧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 唐 杜甫 《寄裴施州》诗:“ 尧 有四岳明至理, 汉 二千石真分忧。”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施公 心怀不忍,一手挽住,拉到观音殿上来问道:‘ 桂兄 有何伤痛?倘然见教,小弟或可分忧。’”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八三回:“此事本非 朝宗 所宜负责,但事已至此,也不能不为总统分忧。”
(2).汉书·循吏传序:“﹝ 孝宣 ﹞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二千石乎?’” 颜师古 注:“谓郡守、诸侯相。”后因以“分忧”代指郡守之职。 唐 白居易 《贺平淄青表》:“臣名参共理,职忝分忧。”
《漢語大詞典》:郡守
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 秦 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为佐。 汉 唐 因之; 宋 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幸得备郡守,专治千里,不闻仁爱教化,有以全安愚民,顾乘刑罚多刑杀人。”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郡守宴客,初就席, 子溶 遣县吏呼伎乐伶人,即皆驰往,无敢留者。” 清 黄之隽 《海啸歌》:“郡守告予往勘灾, 华 娄 两宰同去来。”
《漢語大詞典》:符竹
汉书·文帝纪:“﹝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鐫刻篆书,第一至第五。”后因以“符竹”指郡守职权。 唐 刘禹锡 《苏州谢上表》:“优詔忽临,又委之符竹。” 宋 王禹偁 《谢除翰林学士启》:“止期卜兆於松楸,再请効官於符竹,岂意未谐私愿,俄辱殊恩,翻令朽退之身,亦预深严之地。” 明 张居正 《工科左给事中邱岳并妻敕命一道》:“夫古人不慕专城之柄,符竹之荣,而愿出入禁闥者,为其身依清近,而雅言易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