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天经(天經)
(1).天之常道。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金镜霾六国,亡 新 乱天经。” 汉 班固 《典引》:“躬奉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 唐 柳宗元 《寿州安丰县孝门铭》:“禀承粹和,篤守天经。”参见“ 天经地义 ”。
(2).天象。亦泛指天空。 南朝 宋 鲍照 《游思赋》:“仰尽兮天经,俯穷兮地络。”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庙碑》:“珠衡玉斗,徵象纬於天经;虎踞龙蹲,集风云於地纪。” 清 姚鼐 《雨登岳阳楼》诗:“风交广漠野,云起盪天经。”
《國語辭典》:天经地义(天經地義)  拼音:tiān jīng dì yì
语本《孝经。三才章》:「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指天地间理所当然而不能改变的道理。《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國語辭典》:无艺(無藝)  拼音:wú yì
1.没有限制、没有法度。《左传。昭公十三年》:「无月不至,贡之无艺。」《国语。晋语八》:「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2.没有准的。《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徵敛无度。」《国语。越语下》:「后无阴蔽,先无阳察,用人无艺,往从其所。」
3.没有才艺。《北史。卷四七。阳尼传》:「子辟彊,字君大,性疏脱,又无艺,休之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所嗤鄙。」
《漢語大詞典》:不彻(不徹)
(1).不循常道。《诗·小雅·十月之交》:“天命不彻,我不敢傚我友自逸。” 毛 传:“彻,道也。” 陈奂 传疏:“不道……不循道而行。”
(2).不尽;不完。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你看我似粪土之墙朽木材,断然是捱不彻饥寒,禁不过气恼。”
《漢語大詞典》:知经(知經)
(1).懂得坚守常规、常道。 唐 柳宗元 《断刑论下》:“知经而不知权,不知经者也;知权而不知经,不知权者也……知经者,不以异物害吾道;知权者,不以常人怫吾虑。”
(2).懂得儒家经典。《宋史·张洞传》:“ 仁宗 方嚮儒术, 洞 在馆阁久,数有建明, 仁宗 以为知经,会覆攷进士 崇政殿 ,因赐飞白‘善经’字宠之。”
《國語辭典》:失常  拼音:shī cháng
言谈举止或精神状况不正常。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策既杀吉,每独坐,彷佛见吉在左右。意深恶之,颇有失常。」
《國語辭典》:反常  拼音:fǎn cháng
违背常情。《后汉书。卷三三。周章传。论曰》:「孔子称:『可与立,未可与权。』权也者,反常者也。」
《國語辭典》:经事(經事)  拼音:jīng shì
1.平常的事。《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2.佛教或道教为人祈神诵经的法事。《金瓶梅》第三九回:「老爹分付,随问有甚人家经事,不敢应承。」
《漢語大詞典》:不典
(1).不守常道;不合准则。《书·康诰》:“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 曾运乾 正读:“典,法也。”汉书·叙传下:“皆陷狂狷,不典不式。” 颜师古 注:“典,经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古三·宋祠禄:“此盖 安石 增置之法,非祖宗故事,然终 宋 之世不改,亦不典甚矣。”
(2).不典雅,粗俗。梁书·马仙琕传:“初, 仙琕 幼名 仙婢 ,及长,以‘婢’名不典,乃以‘玉’代‘女’,因成‘琕’云。” 金 王若虚 《文辨》:“ 王元之 《待漏院记》文殊不典,人所以喜之者,特取其规讽之意耳。”
《國語辭典》:反经(反經)  拼音:fǎn jīng
1.违反常道。《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2.归于常道、常理。《孟子。尽心下》:「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漢語大詞典》:变常(變常)
改变常道。《后汉书·郎顗传》:“是知变常而善,可以除灾,变常而恶,必致於异。”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於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
分類:变常常道
《漢語大詞典》:习常(習常)
(1).经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西四十里有 风山 ,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生闻其语,始知狐鬼皆真,幸习常见惯,颇不为骇。”
(2).因顺常道。老子:“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復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3).沿袭旧章;遵循常规。史记·乐书:“ 孝惠 、 孝文 、 孝景 无所增更,於乐府习常肄旧而已。”《周书·苏绰传》:“诸如此辈,悉宜罢黜,无得习常。” 宋 司马光 《文潞公家庙碑》:“公卿亦安故习常,得諉以为辞,无肯唱众为之者。”
《漢語大詞典》:含经(含經)
心怀常道。东观汉记·郭丹传:“功曹稽古含经,可谓至德。”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至若齿危髮秃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分類:心怀常道
《國語辭典》:伦常(倫常)  拼音:lún cháng
人与人相处的常道。《红楼梦。第一回》:「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
《漢語大詞典》:圆常(圓常)
佛教语。谓破除偏执,归于常道。 南朝 梁简文帝 《大法颂》:“我有无碍,共向圆常。” 唐 李邕 《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皆妙觉圆常,释门上首。” 唐 常达 《山居八咏》之八:“庭前鶯囀处,时听语圆常。”
《漢語大詞典》:彝序
亦作“彝叙”。 常道。 南朝 梁 江淹 《王仆射领太子詹事诏》:“宜总二官,以穆彝序。”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 朱益州 汨彝叙,粤謨训。” 李善 注:“ 公叔 乱常道而絶之,故以为疑也。《尚书》曰:‘彝伦攸叙。’”《魏书·广平王元匡传》:“自尔以后,而 匡 与 肇 厉言都座,声色相加,高下失其常伦,噂竞无復彝序。”隋书·经籍志一:“驰骋烦言,以紊彝敍,譊譊成俗,而不知变,此学者之蔽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编·三宅三俊:“三代本末有序,凡其施置,率当先德后刑,安有未及用贤而遽饰刑罚,恐非圣人彝序,亦非立政任人本旨也。”
分類: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