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客家人  拼音:kè jiā rén
東晉五胡亂華之際,原居山西、陝西、河南、安徽一帶的居民,因女真人、蒙古人的入侵,集體向南遷移,在開墾江南的過程中,常和土著發生衝突,於是地方政府將原先居住的畬、傜等土著稱為「主籍」,從北方遷來的漢人通稱為「客籍」,這種主、客的區別,就是現在客家名稱的由來。客家人多分布於福建、江西、湖南、廣東交界的地區,以及廣西、四川若干縣,今臺灣屏東、高雄、新竹、苗栗等縣居民由廣東遷來的,也稱為「客家人」。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的習俗傳統,勤勞積極,山歌別具風格,語言中保留大量漢語音韻。
《漢語大詞典》:黑非洲
指 非洲 撒哈拉沙漠 以南的广大地区。当地居民主要是黑人。 曾克 《接班人》:“他为 日本 人民、 黑非洲 人民写颂歌。”亦省作“ 黑非 ”。 陈毅 《寄耿星同志》诗:“ 黑非 独立惊鼙鼓,数行韵语报平安。”
《漢語大詞典》:波士顿惨案
英军屠杀北美殖民地波士顿居民的事件。1770年3月5日,驻波士顿的英军侮辱当地学徒,激起该城人民的愤怒,与英军发生冲突,遭到英军开枪屠杀,造成惨案。次日,全城居民集会抗议,迫使英军从城里撤走。
《漢語大詞典》:财政补贴
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资助社会集团或居民。如价格补贴、房租补贴等。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非洲
泛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北的非洲。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其历史文化发展同撒哈拉以南的黑种人截然不同。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人
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的主要居民。原住阿拉伯半岛,多信伊斯兰教。[阿拉伯,阿拉伯语Arab]
《國語辭典》:儲蓄銀行  拼音:chú xù yín háng
以便利公眾,獎勵節儉儲蓄為目的而設置的銀行。其吸收一般大眾的零星存款,並付予利息,與一般商業銀行不同。
《漢語大詞典》:市民文学(市民文學)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 宋 元 明 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國語辭典》:人煙稠密  拼音:rén yān chóu mì
人口密集,居民眾多。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六。肉鋪》:「蓋人煙稠密,食之者眾故也。」《老殘遊記二編》第八回:「就到了一個極大的街市,人煙稠密,車馬往來,擊轂摩肩。」也作「人煙輻輳」、「人煙浩穰」、「人煙湊集」。
分類:居民密集
《國語辭典》:商亭  拼音:shāng tíng
大陸地區指出售商品的小亭子。如:「這座商亭古意盎然,吸引許多遊客駐足拍照。」
《國語辭典》:拉丁美洲  拼音:lā dīng měi zhōu
Latin America
中南美洲諸國的總稱。因其居民大多為拉丁民族後裔、所用語言屬拉丁語系,故稱為「拉丁美洲」。
《國語辭典》:家庭副業  拼音:jiā tíng fù yè
家庭成員在工作或家務之暇,利用餘力、餘財所從事的小型家庭生產事業,以增進家庭收入,繁榮社會經濟。
《國語辭典》:仫佬族  拼音:mù lǎo zú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中的侗水語支,與毛南語接近,又兼用漢語、壯語。傳統習俗盛行早婚,女子生育後才從夫居。主要經濟來源為農業。
《漢語大詞典》:良民证(良民證)
指抗 日 战争时期, 日 寇占领区伪政权颁发的居民身份证。 孙犁 《白洋淀纪事·像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毁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 薛淑华 《想起当年泪满襟》:“谁知道三个月后不但不叫我们走,而且把 老梁 的‘良民证’给扣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