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祲威
盛大的声威。文选·左思〈魏都赋〉:“云撤叛换,席捲虔刘,祲威八紘,荒阻率由。” 李善 注:“祲威八紘,谓北羈单于。” 宋 曾巩 《王制一》:“建尔国家,保兹东夏,视祲威於宰席,增衍食於爰田。”宋史·乐志十六:“ 甘泉 卤簿祲威肃,回軫旋衡。”
分類:盛大声威
《漢語大詞典》:声焰(聲燄)
亦作“ 声燄 ”。 声威气焰。新唐书·郑注传:“﹝ 注 ﹞聚京师轻薄子、方镇将吏,以煽声焰。”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洪君畴:“一时声燄,真足动摇山岳,回天而驻日也。”宋史·佞幸传·朱勔:“然寇平, 勔 復得志,声焰熏灼。”
分類:声威气焰
《漢語大詞典》:威化
声威德化。后汉书·张奂传:“ 羌 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 奂 正身絜己,威化大行。”魏书·穆罴传:“所部守令,咸自砥礪,威化大行,百姓安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 朱履霜 ﹞后为 姑蔑 令,威化行于 浙西 。”
《漢語大詞典》:震瓦
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 军军 武安 西, 秦 军鼓譟勒兵, 武安 屋瓦尽振。” 唐 李白 《发白马》诗:“ 武安 有震瓦, 易水 无寒歌。”后亦用以比喻声威之盛。 宋 陆游 《春寒》诗:“滔天来 洚水 ,震瓦战 昆阳 。”
分類:声威
《漢語大詞典》:威陵
(1).犹侵犯。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追亡逐北,东临海水,威陵京师,武折大 齐 。”《穀梁传·僖公四年》“ 楚 屈完 来盟于师” 晋 范宁 注:“ 邵 曰: 齐桓 威陵 江 汉 , 楚 人大惧。”
(2).声威超越。艺文类聚卷九四引 南朝 梁 刘孝威 《辟厌青牛画赞》:“名震八区,威陵五都。”
《漢語大詞典》:声化(聲化)
(1).声威教化。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择皇 齐 之令典,致声化於雍熙。”《南齐书·高帝纪上》:“声化远洎,荒服无尘,殊类同规,华戎一揆。”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昔予閒居於 东垣 ,闻 沃州 寧晋 有贤令尹,民乐其政,歌而舞之,声化蔼然,愈久益播。”
(2).语音学名词。即清音的浊音化。语音中的清音,有时受邻近元音或浊音的影响而变为浊音。如普通话“好的”hǎode快读时“的”的声母被前面的元音同化而由清音[t]变为浊音[d]。
《國語辭典》:声训(聲訓)  拼音:shēng xùn
以声音相近或相同的字解释字义,求其语源。也称为「音训」。
《國語辭典》:畏威怀德(畏威懷德)  拼音:wèi wēi huái dé
语本《左传。僖公十五年》:「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敬畏威势,感怀恩德。《梁书。卷五四。诸夷传。海南诸国传》:「或泛海三年,陆行千日,畏威怀德,无远不至。」《旧唐书。卷六二。李大亮传》:「其自竖立称藩附庸者,请羁縻受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怀德,永为蕃臣。」
《國語辭典》:先声夺人(先聲奪人)  拼音:xiān shēng duó rén
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盍及其劳,且未定也,伐诸?」后比喻抢先以声势压倒别人。如:「敌我两方实力相当,我们不妨来个先声夺人,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國語辭典》:先声后实(先聲後實)  拼音:xiān shēng hòu shí
作战时先以声势压倒敌人,然后再以实力交战。《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上之谓也。」《周书。卷三五。崔猷传》:「夫兵者,务在先声后实,故能百战百胜,以弱为彊也。」也作「后实先声」。
《国语辞典》:声势赫赫(声势赫赫)  拼音:shēng shì hè hè
声威、气势浩大壮盛。如:「这次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声势赫赫,为媒体注目焦点。」
《国语辞典》:威德兼施  拼音:wēi dé jiān shī
在上位者以声威德行或刑罚恩惠兼并施行。如:「老闆对待员工赏罚分明、威德兼施,所以每位员工莫不服从。」
《国语辞典》:摇旗擂鼓(摇旗擂鼓)  拼音:yáo qí léi gǔ
1.作战时舞旗击鼓。《三国演义》第二回:「张宝摇旗擂鼓,引军搦战,玄德出迎。」
2.比喻附和他人,助长声威,含有贬意。如:「你身边那些人只会摇旗擂鼓,是帮不了忙的。」
《国语辞典》:摇旗鼓噪(摇旗鼓噪)  拼音:yáo qí gǔ zào
作战时舞动旗帜,击鼓呐喊以助声威。《三国演义》第七四回:「比及平明,关公及众将皆摇旗鼓噪,乘大船而来。」
《国语辞典》:草木知威  拼音:cǎo mù zhī wēi
比喻声威显赫,威名远播。语本《新唐书。卷一七○。张万福传》:「朕谓江淮草木亦知尔威名。若从所改,恐贼不晓是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