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华裔(華裔)  拼音:huá yì
1.旧指华夏边陲地区。晋。张协 七命:「若乃华裔之夷,流荒之貊,语不传于輶轩,地不被乎正朔。」
2.中华民族的后裔。清。黄鷟来〈题杨人庵总戎「无著图」〉:「清德本关西,遥遥溯华裔。」
3.旅居海外的华人后代。如:「有些华裔科学家表现杰出,受到世人瞩目。」
《漢語大詞典》:南巢
(1).古地名。在今 安徽 巢县 西南。因位于古代华夏族活动地区的南方,故名。书·仲虺之诰:“ 成汤 放 桀 于 南巢 ,惟有慙德。”史记·夏本纪“ 桀 走 鸣条 ,遂放而死”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庐州 巢县 有 巢湖 ,即尚书‘ 成汤 伐 桀 ,放於 南巢 ’者也。” 清 章炳麟 《封建考》:“自 桀 奔 南巢 , 周 世有 巢伯 来朝事。”
(2).南方远国名。《楚辞·远游》:“顺凯风以从游兮,至 南巢 而壹息。” 姜亮夫 注:“ 南巢 为南方之远国。”
《漢語大詞典》:夏盟
(1).古代华夏诸侯国间的结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晋 主夏盟为 范 氏,其是之谓乎?” 杜预 注:“ 晋 为诸夏盟主。”
(2).泛指 中国 境内的结盟。 宋 文天祥 《平原》诗:“公家兄弟奋戈起,一十七郡连夏盟。”
《漢語大詞典》:阳国(陽國)
指文明先进的华夏之国。因其位于天街二星之南,故名。史记·天官书:“昴毕閒为天街。其阴,阴国;阳,阳国。” 张守节 正义:“天街二星,在毕昴閒,主国界也。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
《漢語大詞典》:齐土(齊土)
(1).古指中国,即华夏族统治的地区。列子·杨朱:“虽殊方偏国,非齐士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
(2).犹 齐 地。泛指 战国 时 齐国 所在的地区。魏书·慕容白曜传:“ 白曜 以一旬之内,频拔四城,威震 齐 土。”
《國語辭典》:汉族(漢族)  拼音:hàn zú
以华夏为主干的族称,为中国五大民族之一。汉时包括华夏系、东夷系、荆吴系、百越系及其他种族;汉代以后,又以居住中原的汉族为主,渐与邻近的种族融合。因两汉国势强盛,遂称为「汉族」。也称为「华族」、「中华民族」。
《漢語大詞典》:夷言
古指 黄河 流域华夏族以外的各种语言。后亦泛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言语。左传·哀公十二年:“太宰 嚭 説,乃舍 卫侯 。 卫侯 归,效夷言。”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 青羌 赤狄 ,同畀豺狼,胡服夷言,咸为京观。”新唐书·崔汉衡传:“ 贞元 三年,豫 吐蕃 盟 平凉 ,被执,虏将杀之,因夷言谓之曰:‘我善 结赞 ,无杀我!’”
《漢語大詞典》:戎华(戎華)
戎狄和华夏。犹中外。《隋书·音乐志中》:“至 永熙 中,録尚书 长孙承业 ,共臣先人太常卿 莹 等,斟酌缮修,戎华兼采,至於钟律,焕然大备。”
分類:华夏中外
《漢語大詞典》:华壤(華壤)
华夏之区。指中原。《晋书·孔坦传》:“使九服式序,四海一统,封京观於中原,反紫极於华壤。” 南朝 宋 颜延之 《又释何衡阳〈达性论〉》:“由 金日磾 不生华壤,何限九服之外,不有穷理之人,内外为判,诚亦难乎?”《魏书·田益宗传》:“先帝以卿劳旧,州小禄薄,故迁牧华壤,爰登显级。”
分類:华夏中原
《漢語大詞典》:蛮夏(蠻夏)
蛮夷与华夏。泛指边远地区和中原地区。文选·李康〈运命论〉:“以 仲尼 之行也……驱骤於蛮夏之域,屈辱於公卿之门。” 李善 注:“蛮,谓 蔡 楚 也……夏,谓 宋 卫 也。”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愠彼蛮夏,蠢尔弗恭。”
《漢語大詞典》:京夏
犹华夏,谓全国。 汉 蔡邕 《太尉杨公碑》:“其时所免州牧郡守五十餘人,饕戾是黜,英才是烈,善否有章,京夏清肃。”
分類:华夏全国
《漢語大詞典》:边夏(邊夏)
边地少数民族与中原华夏族的并称。 唐 张秀明 《对旄人奏散判》:“边夏不杂,声未动於禁靺;风霜有典,罪已彰於惠文。”
《國語辭典》:尊王攘夷  拼音:zūn wáng ráng yí
尊敬王室,排除夷狄。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变古时代篇》:「尊王攘夷,虽春秋大义,而王非唯诺趋伏之可尊,夷非一身两臂之可攘。」
《國語辭典》:汉官威仪(漢官威儀)  拼音:hàn guān wēi yí
本汉代官吏的礼仪制度,泛指正统的礼仪制度。《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國語辭典》:神州赤县(神州赤縣)  拼音:shén zhōu chì xiàn
中国的代称。《晋书。卷三。武帝纪》:「海内版荡,宗庙播迁。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也称为「赤县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