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以规为瑱(以規為瑱)  拼音:yǐ guī wéi tiàn
瑱,古代冠冕上悬垂两侧以塞耳的玉石。以规为瑱指把规过劝善的话,视为塞耳的瑱玉,而完全没听入耳。语出《国语。楚语上》:「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后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國語辭典》:尾大不掉  拼音:wěi dà bù diào
尾巴过大就不易摆动。比喻下属的势力强大,在上者难以驾驭。语出《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后亦比喻事物因本末关系倒置,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明。郎瑛《七修类稿。卷八。国事类。陈友谅始末略》:「今乘尾大不掉之舟,损兵弊甲,迟迟与吾相持。」也作「末大不掉」、「尾大难掉」。
《漢語大詞典》:五气朝元
亦作“ 五气朝元 ”。 道教修炼之法。谓炼内丹者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尅制化,朝归于黄庭(脐内空处),谓之“五炁朝元”。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伯降凡》:“鍊得三花聚顶,河车升降;养成五炁朝元,知念中无念。”《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澈。”
《國語辭典》:一意孤行  拼音:yī yì gū xíng
谢绝一切请托,按照己意独立处理公事。语本《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赵禹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有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后多用作贬义词,指某人不接受劝告,固执己见,独断独行。清。袁枚《隋园诗话》卷三:「盖一意孤行之士,细行不矜,孔子所谓『观过知仁』,正此类也。」
《国语辞典》:刚褊自用(刚褊自用)  拼音:gāng biǎn zì yòng
固执己见,不听从人言。宋。苏轼〈提举玉局观谢表〉:「伏念臣才不逮人,性多忤物。刚褊自用,可谓小忠。猖狂妄行,乃蹈大难。」也作「刚愎自用」。
《国语辞典》: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拼音:bù tīng lǎo rén yán,chī kuī zài yǎn qián
(谚语)不尊重、不听从有经验者的意见,往往会吃亏后悔。如:「他当初一意孤行,不听父母的劝告,现在果然应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句话。」也作「不听好人言,果有恓惶事」、「不听好人言,必有恓惶泪」。
《国语辞典》:春风不入驴耳(春风不入驴耳)  拼音:chūn fēng bù rù lǘ ěr
讽刺人不听忠告良言。《醒世姻缘传》第九四回:「谁知对牛弹琴,春风不入驴耳,口里阳为答应,背后依旧打点要做滑家的新郎。」
《漢語大詞典》:自行其是
形容不听别人意见,固执己见。 周恩来 《政府工作报告(一九五四年)》:“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自行其是,不尊重上级的统一领导,不注意遵守请示报告制度。”
《漢語大詞典》:孤行一意
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 清 钱谦益 《父楫中议大夫加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制》:“孤行一意,惟知砥节而首公;榰柱众言,不屑市名而避怨。”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 荆川 以经济自命,尚不能孤行一意,为人愚弄若此!餘子纷纷可知矣。” 柳亚子 《哭仲穆》诗:“孤行一意宁论命,盛气谁言未可谋。”参见“ 一意孤行 ”。
《國語辭典》:一意孤行  拼音:yī yì gū xíng
谢绝一切请托,按照己意独立处理公事。语本《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赵禹传》:「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有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后多用作贬义词,指某人不接受劝告,固执己见,独断独行。清。袁枚《隋园诗话》卷三:「盖一意孤行之士,细行不矜,孔子所谓『观过知仁』,正此类也。」
《國語辭典》:杜邮之戮(杜郵之戮)  拼音:dù yóu zhī lù
武安君行至杜邮,秦王赐剑自杀的典故。典出《史记。卷七三。白起王剪传》。后用以称忠臣见忌无辜被杀。《后汉书。卷五八。傅燮传》:「夫孝子疑于屡至,市虎成于三夫。若不详察真伪,忠臣将复有杜邮之戮矣!」
《國語辭典》:不伏烧埋(不伏燒埋)  拼音:bù fú shāo mái
烧埋,元代对于负命案责任的人,除判决刑罚外,另外必须付给苦主赔偿金,作为死者烧埋的费用。后以不伏烧埋比喻不服罪、不甘心。元。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便死也只吃杯淡酒何伤害?到底个不伏烧埋。」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你待教我从实取责,我又不敢当厅抵赖,恰待分说,又道咱家不伏烧埋。」也作「不服烧埋」。
《國語辭典》:不闻不问(不聞不問)  拼音:bù wén bù wèn
置身事外,漠不关心。《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除了选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也作「不问不闻」。
《漢語大詞典》:不问不闻(不問不聞)
不问也不听。形容因某种原因对周围事物很淡漠。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 李紈 虽青春丧偶,且居处於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于是只好袭用仙传的古法,装聋作哑,置之不问不闻之列。”参见“ 不闻不问 ”。
《國語辭典》:不闻不问(不聞不問)  拼音:bù wén bù wèn
置身事外,漠不关心。《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除了选色徵歌之外,一概付之不闻不问。」也作「不问不闻」。
《國語辭典》:不以人废言(不以人廢言)  拼音:bù yǐ rén fèi yán
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指不因为瞧不起这个人,就认为他的话一无可取。也作「不因人废言」。
《漢語大詞典》:蔽明塞聪(蔽明塞聰)
蒙住眼睛不视,堵塞耳朵不听。谓对外界事物不见不闻。 宋 曾巩 《洪范传》:“立於无蔽之地者,其於视听如此,亦不用之於小且近矣。夫然,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