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鲊瓮(鮓甕)
用于腌制鱼肉等食品的陶瓮。 清 刘大櫆 《寄陈孝廉伯思翰林仲思昆弟》诗:“招寻尚觉三日迟,更自搜求到鮓瓮。”
《國語辭典》:鲜味(鮮味)  拼音:xiān wèi
美味。如:「鲜味可口。」
《漢語大詞典》:鲜脍(鮮膾)
亦作“ 鲜鱠 ”。 新鲜的切细的鱼肉。 唐 杜甫 《王十五前阁会诗》:“情人来石上,鲜鱠出江中。” 宋 梅尧臣 《送王郎中知江阴》诗:“鱼穿杨柳夸鲜膾,人采芙蓉学细腰。”
分類:新鲜鱼肉
《漢語大詞典》:骨董羹
取鱼肉蔬菜等杂混烹制而成的羹。 宋 苏轼 仇池笔记·盘游饭谷董羹:“ 罗浮 颖老 取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 宋 范成大 《素羹》诗:“氊芋凝酥敌 少城 ,土藷割玉胜 南京 。合和二物归藜糝,新法儂家骨董羹。” 明 李东阳 《谢邵地官汝学馈陶鼎次韵》:“茅柴火底春风软,骨董羹中滋味长。”
《漢語大詞典》:肉腥
指鱼肉等类荤腥食物。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安老爷 坐下看了看,也有厨下打发的整桌鸡鱼菜蔬,合煮的白鸭子白煮肉,又有 褚大娘子 里边弄的家园里的瓜菜,自己腌的肉腥,并现拉的过水麵,现蒸的大包子。”
《漢語大詞典》:肴胾(餚胾)
鱼肉等比较丰盛的菜肴。 宋 张耒 《冬日放言》诗之三:“老妻坐我傍,餚胾屡炮煎。”
鱼肉等比较丰盛的菜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鱼、羊、麞、鹿,时荐肴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湘裙:“俄而肴胾罗列,烹飪得宜。”
《漢語大詞典》:庖霜
细切的鱼肉片。因色白如霜,故称。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庖霜膾玄鯽,淅玉炊香粳。” 钱仲联 集释引 孙汝听 曰:“庖霜者,以鯽为膾,其白如霜。” 宋 朱松 《牛尾狸》诗之一:“压糟玉面天涯见,琢雪庖霜照眼明。”
《國語辭典》:吃素  拼音:chī sù
吃素食,不吃肉食荤腥。《老残游记二编》第六回:「可是有客时吃荤,无客时吃素,儜没留心我在荤碗里仍是夹素菜吃。」《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母亲闹差!来的不是教士,是洋兵,他那大炮,一放起来,没有眼睛的,不晓得那家念佛,那家吃素,是分不清楚的。」也作「吃斋」。
《漢語大詞典》:鱼酱(魚醬)
用鱼肉发酵制作的酱。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作酱法:“凡作鱼酱、肉酱,皆以十二月作之,则经夏无虫。” 清 黄遵宪 《闻诗五妇病甚》诗:“终日菜羹鱼酱外,帖书乞米药钞方。” 徐珂 《清稗类钞·饮食·鱼酱》:“鱼酱者,以鱼切碎洗浄,入炒盐、花椒、茴香、乾薑一钱,加酒和匀,拌鱼肉入瓷瓶,封固,十日可食。”
《漢語大詞典》:血茹
谓吃鱼肉之类荤腥食物。 宋 范仲淹 《朝贤送定惠大师》诗序:“师自言生不血茹,七岁持佛事,隐于 灵巖 。”
《漢語大詞典》:膏鲜(膏鮮)
指鱼肉一类食物。 明 王世贞 辑《剑侠传·任愿》:“ 旗亭门 有先子别业,日得一緡,数口之家寒绵暑葛,日食膏鲜。”
《漢語大詞典》:肥腥
指鱼肉等食物。 清 唐孙华 《寿王戒庵先生九十》诗:“徒步当车駟,清斋厌肥腥。”
分類:鱼肉食物
《漢語大詞典》:脔脍(臠膾)
切成块的鱼肉。 章炳麟 《菌说》:“然则继人之后,亦必有变而智于人者。夫如是,则黄白人皆其臠膾也;不然,则皆其驂服也。”
分類:鱼肉
《漢語大詞典》:腥生
指生的鱼肉等食物。 汉 王充 论衡·程材:“如比于文吏,洗洿泥者以水,燔腥生者用火。”
分類:鱼肉食物
《漢語大詞典》:鲞腊
腌制或风干的鱼肉食品。 宋 吴自牧 梦粱录·江海船舰:“ 明 越 温 台 海鲜鱼蟹鮝腊等类,亦上潬通於 江 浙 。”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三·鲻鱼:“ 吴 越 人以为佳品,腌为鮝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