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公讳(公諱)  拼音:gōng huì
皇帝的名讳。《礼记。曲礼上》:「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也作「国讳」。
分類:君王
《國語辭典》:忌讳(忌諱)  拼音:jì huì
1.避忌、隐讳某些言语或举动。《红楼梦》第六○回:「人家还没拿进个什么儿来,就说使不得,不乾不净的东西忌讳。」《老残游记》第一三回:「我知道黄老爷是没忌讳的人,只管哭,不要紧的。」
2.北方方言。指醋。以酒发酵或以米、麦、高粱等酿成的酸味液体。
《國語辭典》:不讳(不諱)  拼音:bù huì
1.死亡的委婉语。《汉书。卷七四。魏相丙吉传。丙吉》:「君即有不讳,谁可以自代者?」《西游记》第一○回:「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脏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
2.不避忌讳,直言无隐。《楚辞。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3.不避尊长之名。《礼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
《漢語大詞典》:讳日(諱日)
人死亡之日;忌日。南史·袁粲传:“ 孝建 元年, 文帝 讳日,羣臣并於 中兴寺 八关斋。” 宋 吕陶 《勇烈侯庙》诗:“为侯记讳日,一奠岁率常。” 明 宋濂 《汪文节公神道碑》:“其奉亲也,丁工部公之忧,则三年独处於外,弗御酒肉,每遇讳日,悲慟不自胜。”
分類:忌日
《國語辭典》:讳言(諱言)  拼音:huì yán
1.有所忌讳而不敢明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君上好善,民无讳言。」《宋史。卷四五。理宗本纪五》:「似道自诡有再造之功,讳言岁币及讲和之事。」
2.拒绝劝谏。《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犹冰霜见日,必至消灭。」
《漢語大詞典》:有讳(有諱)
死的婉词。元朝秘史卷十三:“皇帝涉歷山川,远去征战,若一日倘有讳,四子内命谁为主,可令众人先知。”
《國語辭典》:隐讳(隱諱)  拼音:yǐn huì
有所忌讳而隐瞒。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却不道狼乃至猛之兽,你为甚的恁般与他隐讳来?」《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望先生悉心为朕筹画,不必有所隐讳。」
《漢語大詞典》:触讳(觸諱)
触犯讳忌。 汉 王充 论衡·程材:“割切将欲,直言一指,触讳犯忌。” 唐 韩愈 《送穷文》:“捩手覆羹,转喉触讳。”
分類:触犯
《漢語大詞典》:讳穷(諱窮)
谓嫌憎困厄潦倒。庄子·秋水:“ 孔子 曰:‘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成玄英 疏:“讳,忌也,拒也。穷,否塞也。” 宋 陈师道 《五子相送至湖陵》诗:“中年患别多作别,早日讳穷常得穷。” 清 孙枝蔚 《岁暮寓中遣怀》诗之四:“之子知宜室,吾家不讳穷。”
分類:困厄潦倒
《漢語大詞典》:无讳(無諱)
(1).没有顾忌;没有隐讳。后汉书·陈忠传:“如其管穴,妄有讥刺,虽苦口逆耳,不得事实,且优游宽容,以示圣朝无讳之美。”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权 使太中大夫 郑泉 聘 刘备 于 白帝 ,始復通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恩,不畏龙鳞。”晋书·范宁传:“指斥朝士,直言无讳。”
(2).不讳。指灭亡。 严复 《原强》:“其间递嬗,要不过一姓之废兴,而人民则犹此人民,声教则犹古声教,是则即今无讳,损益可知。”
《國語辭典》:奉讳(奉諱)  拼音:fèng huì
居父母丧。如:「他居家奉讳。」
《國語辭典》:庙讳(廟諱)  拼音:miào huì
已死帝王的名讳。《晋书。卷六九。列传。戴若思》:「戴若思,广陵人也,名犯高祖庙讳。」《新五代史。卷六○。职方考》:「镇州,故曰成德军,梁初以成音犯庙讳,改曰武顺。」
《國語辭典》:名讳(名諱)  拼音:míng huì
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晋。束皙〈劝农赋〉:「条牒所领,注列名讳。」《二刻拍案惊奇》卷四:「有一乡宦,姓杨,是本朝甲科,后来没收煞,不好说得他名讳。」
《漢語大詞典》:讳避(諱避)
亦作“ 讳辟 ”。 隐匿回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之书事时,诡其实以有避也;其书人时,易其名以有讳也。故诡 晋文 得志之实,以代讳避致王也。”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假 许 田之类是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史:“ 汉文帝 纪年有 后元 , 景帝 有 中元 ,有 后元 。 葛胜仲 曰:‘谓之后,则疑若有极,乃不讳避,何耶?’”
分類:隐匿回避
《漢語大詞典》:讳老(諱老)
忌言自己年老。 唐 杜荀鹤 《戏题王处士书斋》诗:“欺春祗爱和醅酒,讳老犹看夹注书。” 宋 范成大 《范村雪后》诗:“忍寒贪看雪,讳老强寻梅。”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八八:“镜中岁岁换容仪,讳老无妨畧镊髭。” 钱仲联 笺注:“北史·傅永传:‘常讳言老。’”
分類:自己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