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国讳(國諱)  拼音:guó huì
规避国君的名讳。专制时代,临文书写遇有皇帝的名字,每每有所避讳,有时缺笔,有时则以他字代替。也作「公讳」。
《國語辭典》:避讳(避諱)  拼音:bì huì
1.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称为「避讳」。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
2.避免触犯忌讳。《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國語辭典》:内讳(內諱)  拼音:nèi huì
1.隐而不言国内或家内之恶。《公羊传。宣公元年》汉。何休。解诂:「有母言如者,缘内讳,无贬公文。」
2.妇女的名讳。《晋书。卷七五。王湛传》:「内讳不出门,馀无所讳。」
《國語辭典》:茂才  拼音:mào cái
1.美材之人。
2.秀才。《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
《漢語大詞典》:嫌名
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礼记·曲礼上》:“礼不讳嫌名。” 郑玄 注:“嫌名,谓音声相近,若禹与雨,丘与区也。”古礼臣子避君父名讳时,不讳声音相近的字。后世讳法加严,讳同字亦讳嫌名。如 汉宣帝 名 询 ,改 荀卿 为 孙卿 ; 隋文帝 以父名 忠 ,凡官名有中字者,悉改为内; 唐 李贺 父名 晋肃 ,当时士大夫认为晋、进音同, 李贺 不该举进士。
《國語辭典》:庙讳(廟諱)  拼音:miào huì
已死帝王的名讳。《晋书。卷六九。列传。戴若思》:「戴若思,广陵人也,名犯高祖庙讳。」《新五代史。卷六○。职方考》:「镇州,故曰成德军,梁初以成音犯庙讳,改曰武顺。」
《國語辭典》:家讳(家諱)  拼音:jiā huì
祖先与父亲的名讳。《唐语林。卷三。雅量》:「韩皋为京兆尹时,久旱祈雨,县官读祝文,专心记公家讳,及称官衔毕,误呼先相之名。」也称为「私讳」。
分類:父祖名讳
《國語辭典》:犯讳(犯諱)  拼音:fàn huì
1.不避尊长的名讳。《南史。卷二三。列传。王诞》:「下官以犯讳被代,未知明府讳。」明。李贽《焚书。卷一。书答。又答京友书》:「然称其名则以为犯讳,故长者咸讳其名而称字。」
2.触犯忌讳。如:「民俗心理说『死』犯讳,因此有很多的替代的委婉说法。
《漢語大詞典》:问讳(問諱)
古礼,初至人家,先问以祖先名讳,以免触犯。礼记·曲礼上:“入门而问讳。”
《國語辭典》:提头(提頭)  拼音:tí tóu
1.起头,引起话头。《红楼梦》第六七回:「宝玉明知黛玉是这个缘故,却也不敢提头儿。」
2.拎著头。一般暗指将头砍下。如:「提头来见!」
《漢語大詞典》:入门问讳(入門問諱)
客人进门,先问主人祖先名讳,以便谈话时避之,谓之“入门问讳”。语出礼记·曲礼上:“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孔颖达 疏:“‘入门而问讳’者,门,主人之门;讳,主人祖先君名,宜先知之,欲为避之也。”
《漢語大詞典》:连讳(連諱)
谓名讳相同。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酬嘲·杨玠》:“ 张策 戏曰:‘卿本无德量,忽共 叔室 同名。’ 玠 曰:‘尔既少才猷,敢与 伯符 连讳。’” 伯符 、 三国 吴 孙策 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