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61,分3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善类
不类
万类
士类
类此
异类
相类
锡类
气类
丑类
类多
类聚
同类
比类
触类
《國語辭典》:善类(善類)  拼音:shàn lèi
良善的人。《文明小史》第七回:「本府料你这人,决非善类,不用刑法,谅你不招。」
分類:善良有德
《國語辭典》:不类(不類)  拼音:bù lèi
1.坏、不善。《书经。太甲中》:「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诗经。大雅。瞻卬》:「不吊不祥,威仪不类。」
2.不似、不像。《庄子。齐物》:「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唐。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草木半舒坼,不类冰雪晨。」
3.不当。《逸周书。卷七。官人》:「规谏而不类,道行而不平,曰窃名者也。」
4.不及、不包括。《管子。君臣下》:「其选贤遂材也,举德以就列,不类无德;举能以就官,不类无能。」
《漢語大詞典》:万类(萬類)
犹万物。鬼谷子·捭阖:“筹策万类之终始。” 晋 张华 《鹪鹩赋》:“何造化之多端兮,播羣形於万类。” 唐 韩愈 《谢自然诗》:“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明 王廷陈 《咏怀》:“万类殊所嗜,物岂慕非伦。” 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分類:万类万物
《國語辭典》:士类(士類)  拼音:shì lèi
文人、读书人。《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孙程传》:「臣生自草茅,长于宫掖,既无知人之明,又未尝交知士类。」《晋书。卷八三。袁瑰传》:「少有才气,俶傥不羁,为士类所称。」也作「士流」。
《韵府拾遗 纸韵》:类此(类此)
陆游诗自古论人多类此
《國語辭典》:异类(異類)  拼音:yì lèi
1.旧时称不同种族、政教的人。《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怀柔异类,莫匪嘉绩。」《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2.指禽兽鬼神等。《列子。黄帝》:「异类杂居,不相搏噬。」
3.种类、品式不同的事物。《文选。左思。蜀都赋》:「百药灌丛,寒卉冬馥,异类众夥,于何不育?」
《國語辭典》:相类(相類)  拼音:xiāng lèi
相似、相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今日你楚州大旱,岂不正与此事相类?」
《漢語大詞典》:锡类(錫類)
(1).语出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锡尔类。” 毛 传:“类,善也。” 郑玄 笺:“孝子之行非有竭极之时,长以与女之族类,谓广之以教导天下也。”谓以善施及众人。 南朝 梁 任昉 《启萧太傅固辞夺礼》:“是知孝治所被,爰至无心;锡类所及,匪徒教义。” 唐 独孤及 《酬梁二十宋中所赠兼留别梁少府》诗:“奕赫连丝衣,荣养能锡类。” 明 陈子龙 《请假葬亲疏》:“恳乞皇上弘锡类之仁,布泽枯之惠,允臣所请。” 林纾 《费鉴清先生墓志铭》:“君既以孝友闻其乡,锡类及于疏属宗人。”
(2).语出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锡尔类。” 毛 传:“类,善也。” 郑玄 笺:“孝子之行非有竭极之时,长以与女之族类,谓广之以教导天下也。”同僚,朋辈。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崔绍》:“ 绍 与 彧 锡类之情,素颇友洽。” 宋 王禹偁 《昆山县新修文宣王庙记》:“所在播其能名,锡类惊其久次。”
《國語辭典》:气类(氣類)  拼音:qì lèi
气味相投的人。《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不敢过望交气类,脩人事,叙人伦。」《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弘长风流,许与气类。」
《國語辭典》:丑类(醜類)  拼音:chǒu lèi
1.恶人。《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志》:「致届官渡,大歼丑类。」
2.以同类的事物相比。《礼记。学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漢語大詞典》:类多(類多)
(1).犹偏多。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毛传如记事:“ 欧阳子 作诗本义,其序问篇云:‘……惟《周南》《召南》,失者类多,随而正之。’”
(2).犹大多。《平山冷燕》第一回:“ 唐 虞 賡歌, 禹 稷 拜扬,自古圣帝良臣,类多如此。”
分類:大多
《國語辭典》:类聚(類聚)  拼音:lèi jù
1.同类相聚。《易经。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金石类聚,丝竹群分。」
2.书名。艺文类聚的简称。参见「艺文类聚」条。
《國語辭典》:同类(同類)  拼音:tóng lèi
同属一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唐。韩愈 明水赋:「岂不以德协于坎,同类则感;形藏在空,气应则通。」
《漢語大詞典》:比类(比類)
整理,按类排比。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然终不免为策括者,以其无心得而但知比类以求备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礼家讲求於纂辑比类,大抵於五典六仪之原多未详析,总缘误识以仪为礼耳。” 章炳麟 《〈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转语之所以贵,因以比类,虑得六例。” 谢觉哉 《不惑集·整理材料》:“‘比类’,拿现在话讲,是‘调查研究’,是‘整理材料’。”
(1).仿效;效法。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以成己身之美行。”国语·周语下:“其后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 韦昭 注:“类,亦象也。”
(2).比照旧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饗。” 孔颖达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随曰类。”汉书·文帝纪:“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后汉书·范升传:“《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类,亦希置立。”
(3).比方,比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 《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三章》诗序:“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牵比类,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 明 王世贞 《〈何大复先生集〉序》:“其缘情即象,触物比类,靡所不遂。”
(4).比拟;比较。 唐 方干 《送道人归旧岩》诗:“若把古今相比类,姓 丁 仙鹤亦如斯。” 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书》:“某因诣上閤,陈所见十事……其五事言内修其德,且引 汉文帝 时事迹以为比类。”《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
(5).相类,相似。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
《漢語大詞典》:触类(觸類)
(1).接触相类事物。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虽圣虽明,莫由自晓。非可以歷思得也,非可以触类求也。” 唐 杜甫 《上水遣怀》诗之四:“善知应触类,各藉颖脱手。” 清 王夫之 《雪赋》:“汾云空白,眄江汉以无方;塞草不青,睠关山而奚至。莫不俯仰同情,悲生触类。”参见“ 触类旁通 ”。
(2).遇事。梁书·侯景传:“ 澄 天性险忌,独类猜嫉,諂諛迭进,共相搆毁。”
(3).各种;每项。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姥﹞乃命娃出。明眸皓腕,举步艷冶。生遽惊起,莫敢仰视。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覩。” 宋 文莹 《续湘山野录》:“未周岁,而公主告卒。国主伤悼悲泣曰:‘吾不欲再覩 刘生 之面。’勑执政削其官籍,一簪不与,却送还 洪州 。生恍若梦觉,触类如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蕙芳:“已而以手探入,壶盛酒,柈盛炙,触类熏腾。”
《國語辭典》:触类旁通(觸類旁通)  拼音:chù lèi páng tōng
理解此一事物的知识或原理,进而推知其他同类的事理。如:「他才思敏捷,往往老师才一提出前提,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