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譬方
比方。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拿你我打譬方:从战场走到这鬼也不来的深山里,流了血又流汗!”
分類:比方
《國語辭典》:打比  拼音:dǎ bǐ
1.比喻、打比方,用一件事物来说明另一件事物。如:「古人曾用成束筷子不易折断打比,来说明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2.较劲。如:「他如今已年老力衰,怎能跟年轻人打比。」
《漢語大詞典》:譬之
谓把它比方作。论语·子张:“ 子贡 曰:‘譬之宫墙, 赐之 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三国 魏 曹炯 《六代论》:“譬之种树,久则深固其根本,茂盛其枝叶。”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譬之水,其为泽,不为川乎!川者高,泽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分類:它比比方
《國語辭典》:比拟(比擬)  拼音:bǐ nǐ
1.比较。如:「难以比拟」、「无可比拟」。
2.本来打算。唐。无名氏〈鹊踏枝。叵耐灵鹊〉词:「比拟好心来报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3.以类似的事物相比附,修辞学上称为「转化」。参见「转化」条。
《漢語大詞典》:比类(比類)
整理,按类排比。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然终不免为策括者,以其无心得而但知比类以求备也。”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礼教:“礼家讲求於纂辑比类,大抵於五典六仪之原多未详析,总缘误识以仪为礼耳。” 章炳麟 《〈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转语之所以贵,因以比类,虑得六例。” 谢觉哉 《不惑集·整理材料》:“‘比类’,拿现在话讲,是‘调查研究’,是‘整理材料’。”
(1).仿效;效法。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 孔颖达 疏:“比谓比拟善类,以成己身之美行。”国语·周语下:“其后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 韦昭 注:“类,亦象也。”
(2).比照旧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大小,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饗。” 孔颖达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随曰类。”汉书·文帝纪:“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后汉书·范升传:“《京氏》既立,《费氏》怨望,《左氏春秋》復以比类,亦希置立。”
(3).比方,比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 《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唐 萧颖士 《江有归舟三章》诗序:“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牵比类,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 明 王世贞 《〈何大复先生集〉序》:“其缘情即象,触物比类,靡所不遂。”
(4).比拟;比较。 唐 方干 《送道人归旧岩》诗:“若把古今相比类,姓 丁 仙鹤亦如斯。” 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书》:“某因诣上閤,陈所见十事……其五事言内修其德,且引 汉文帝 时事迹以为比类。”《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年》:“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
(5).相类,相似。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茧有丝而茧非丝也,卵有雏而卵非雏也。比类率然,有何疑焉?” 晋 干宝 《〈搜神记〉序》:“ 卫朔 失国,二《传》互其所闻; 吕望 事 周 , 子长 存其两説。若此比类,往往有焉。”
《國語辭典》:取譬  拼音:qǔ pì
寻取别的事物作譬喻。《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漢語大詞典》:相方
观察方位。 唐 柳宗元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乃经工庀材,考极相方。”
分類:观察方位
《漢語大詞典》:协比(協比)
(1).勾结;依附。书·盘庚下:“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 孔 传:“汝勿共怒我,合比凶人而妄言。” 陆德明 释文:“比,毗志反。”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而宦官 黄皓 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 阎宇 与 皓 协比。”旧唐书·李渤张仲方等传论:“ 南纪 ( 李汉 )有良史才,足以自立,而协比权幸,颠沛终身。”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 丁谓 与 雷允恭 协比专恣,内挟太后,同列无如之何。”
(2).谓与人和睦、融洽。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曰:‘协比其邻,昏姻孔云。’” 杨伯峻 注:“诗·小雅·正月句。‘协比’今作‘洽比’,义同。比,去声,协比,协和亲附也。”
(3).调和,使和谐。史记·乐书论:“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4).犹言比方,比拟。
《國語辭典》:比喻  拼音:bǐ yù
将两种相似的事物相比,使得所说的话或所写的文章具体生动,容易了解,富有形象化。例如吝啬的人,可用铁公鸡来比喻其一毛不拔。
《國語辭典》:借喻  拼音:jiè yù
1.以其他事物为譬以晓谕他人。唐。元结 说楚何惑王赋:「昔臣何惑王用阍嬖之谋,肆极荒淫,更经年岁,凿险填深,转馈通千里,万金五译。臣妾借喻其心,然后云获。」
2.一种比喻方式。运用时,不出现被喻事物的名称及「如」、「像」等比喻语词,而直接借用作为比喻的事物来代表被喻事物。如《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以「燕雀」借喻碌碌无为的庸人,以「鸿鹄」借喻志向远大的壮士。
《漢語大詞典》:设喻(設喻)
打比方。 明 陈霆 两山墨谈卷六:“螳螂奋臂而当辙,初谓谈客设喻之辞,今乃知古实有是事。” 严复 《原强续篇》:“善夫西人之设喻也,曰: 埃及 人甲养神鹅,一日,鹅生卵,坠地化黄金,甲大喜,以为是腹中皆此物也,刲而求之,无所得而鹅死。”
《國語辭典》:明喻  拼音:míng yù
1.譬喻修辞技巧的一种,凡喻体、喻词、喻依三者具备的譬喻,称为「明喻」。如「人生如梦」一句的「人生」是喻体,「如」是喻词,「梦」是喻依。
2.明白指出两物之间的相似性或比喻关系的修辞法。相对隐喻而言。
《漢語大詞典》:兴喻(興喻)
打比方。 汉 王充 论衡·物势:“兴喻,人皆引人事,人事有体,不可断絶。”
指诗歌创作手法的兴与比。兴为托物言志,喻为取他物作比况。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诗赋者,所以颂善丑之德,洩哀乐之情也,故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
《漢語大詞典》:比譬
比喻,比方。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徵故实,写色泽,广比譬,虽极鏤绘之工,皆匠气也。” 郭沫若 《题画记》:“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要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譬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的那样。”
分類:比方
《漢語大詞典》:设譬(設譬)
打比方。礼记·经解“礼之於正国也,犹衡之於轻重也,绳墨之於曲直也,规矩之於方圆也……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姦诈” 唐 孔颖达 疏:“设譬既毕,故以此言结之。” 严复 《〈英文汉诂〉叙》:“旁行斜上,释以 汉 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