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既判力  拼音:jì pàn lì
终局判决确定后所生的拘束力,当事人和法院均受判决内容的拘束,当事人不得主张相反的内容,法院也不得为内容矛盾的判断。
《国语辞典》:法律审(法律审)  拼音:fǎ lǜ shěn
为相对于「事实审」的概念,指终审法院不调查事实,以前审判决所确定的事实为基础,判断其所适用的法令有无错误。例如刑事诉讼程序中,第三审为法律审。
《国语辞典》:法拍屋  拼音:fǎ pāi wū
指被法院查封,被法院公开拍卖的房屋。
《國語辭典》:自诉人(自訴人)  拼音:zì sù rén
向法院提起自诉的人。
《国语辞典》:保护状制(保护状制)  拼音:bǎo hù zhuàng zhì
凡受不法羁押时,得由本人或亲友请求法院以保护状提交正式法庭审判的制度。创始于英国。
《国语辞典》:作證费(作證费)  拼音:zuò zhèng fèi
證人应传到法院作證,由法院或诉讼当事人付给證人的交通费用与其一日的代价。
《国语辞典》:按铃申告(按铃申告)  拼音:àn líng shēn gào
向法院按铃提出告诉。类似中国古代的击鼓鸣冤。今各地方法院检察处门口都设有申告铃,被害人及其他有告诉权人均可向法院按铃申告,由值日检察官开庭并作笔录,只要是合法告诉,法院一定受理。
《国语辞典》:禁制令  拼音:jìn zhì lìng
此为英美法之概念,泛指经由法院的裁决,强制诉讼当事人的一方须做某些事,或禁止、限制某些行为的强制命令。
《国语辞典》:事实审(事实审)  拼音:shì shí shěn
法院审判诉讼案件,注重證据的调查及事实的认定,因其所审理者兼括事实问题及法律问题,故称为「事实审」。
《国语辞典》:起诉权(起诉权)  拼音:qǐ sù quán
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利。
《国语辞典》:起诉人(起诉人)  拼音:qǐ sù rén
指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在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指请求法院裁判的原告;在刑事诉讼指检察官或自诉人。
《国语辞典》:通缉犯(通缉犯)  拼音:tōng qì fàn
被法院通缉在案的潜逃人犯。
《国语辞典》:书记官(书记官)  拼音:shū jì guān
法院、军队中掌理记录、文牍等的人员。
《国语辞典》:搜索票  拼音:sōu suǒ piào
法律上指法院执行搜索时,由发票官签名,记载应搜查的处所或身体的书状。
《國語辭典》:公诉人(公訴人)  拼音:gōng sù rén
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公诉的人,即指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