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断头台(斷頭臺)  拼音:duàn tóu tái
一种欧洲旧时的刑具。临时架木为台,在台上用铡刀切下死囚的头颅。如法国大革命时,法王路易十六即死于此种残酷的刑具。现多用以比喻执行死刑的场所。如:「这几名死囚即将被送上断头台。」
《國語辭典》:簨虡  拼音:sǔn jù
悬挂铁磬的架子。横牵者为簨,直立者为虡。《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之龙簨虡,殷之崇牙。」《南齐书。卷九。礼志上》:「虽金石辍响,而簨虡充庭。」也作「栒虡」。
《國語辭典》:木驴(木驢)  拼音:mù lǘ
一种钉有横木、装有轮轴的刑具。古时处决囚犯时,先把受刑人绑在木驴上,游街示众。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合拟凌迟,押付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五折:「将那厮钉木驴推上云阳,休便要断首开膛,直剁的他做一埚儿肉酱。」也称为「利子」、「驴床」。
《漢語大詞典》:盖弓(蓋弓)
车盖弓。古代车上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 清 李赓芸 炳烛编·盖弓:“《攷工记》:‘盖弓二十有八。’此车盖之弓橑,如今之繖骨。”
《漢語大詞典》:碓桯
支碓的木架。 南唐 李建勋 《田家》诗之一:“犬吠隈篱落,鸡飞上碓桯。”
分類:木架
《漢語大詞典》:桥栅(橋栅)
栈架,以竹或木架设的临时性桥梁。陈书·高祖纪上:“ 齐 军於 秣陵 故县跨 淮 立桥栅,引渡兵马。”
《國語辭典》:云锣(雲鑼)  拼音:yún luó
乐器名,打击乐器。源自中国打击乐器,由若干个大小相同,厚薄、音高不同的铜制小锣,按声音高低列置于一木架上,每一小锣用三条细绳悬空系于架子的木框中,每架锣数不等,通常为十面,也有用十三面、十五面、二十四面小铜锣者。演奏时,左手持木架下端的柄,右手用小槌击奏。多用于民族乐队的合奏中。也称为「云璈」、「九音锣」、「十面锣」。
《漢語大詞典》:深坡
流行于 潮州 的一种大锣,边缘较阔,悬于木架,用槌敲击,发音低沉。常用于戏曲音乐及民间锣鼓乐中。
《漢語大詞典》:铃架(鈴架)
唐 代兵营的戒严、报警设施。其法是:在围在营房四周的木架上挂铃,当敌人接触它时会发出响声,以便禁戒、迎战。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 朱全忠 穿蚰蜒壕围 凤翔 ,设犬铺、铃架以絶内外。” 胡三省 注:“铃架者,绕营设架,掛铃其上,敌来触之则鸣。”
《漢語大詞典》:抗木
古葬具。棺椁上面的木架。木上加席,以挡住泥土。仪礼·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加抗席三。” 郑玄 注:“抗,御也,所以御止土者。其横与缩各足掩壙。”《奴隶制时代·蜥蜴的残梦》引 郭宝钧 曰:“棺椁放置后,加抗木其上,此层陈列仪仗,殉者随仪仗排列,得全首领。”
《漢語大詞典》:鹰架木(鷹架木)
一种绳牵的木架。用于上下挽取重物。 宋 司马光 书仪·穿圹:“挽土宜用雨轆轤,重物上下,宜用革车,或用鹰架木。”
《國語辭典》:行军床(行軍床)  拼音:xíng jūn chuáng
以帆布制成,可以折叠的床。多于军人行军时使用。如:「他长途跋涉太疲累了,一倒在行军床就呼呼大睡。」
《国语辞典》:蜂炮  拼音:fēng pào
将数万枝五颜六色的火燄冲天炮,一排排的绑在木架上,高度各有不同,外形很像蜂巢的炮阵。点燃时,冲天炮带著火燄向四方奔窜飞舞,就像是群蜂出巢。如台南市盐水区元宵夜蜂炮便十分有名。
分类:木架
《国语辞典》:摆云锣儿(摆云锣儿)  拼音:bǎi yún luó ér
云锣,一种打击乐器,按声音高低排列在木架上,每架锣数不等。「摆云锣儿」指像云锣排列在架上那样,把东西罗列得满地。如:「谁又在屋子里摆云锣儿?赶快收拾一下!」
《漢語大詞典》:碓栅
放碓杵的木架。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弘农 徐俭 家,有一远来客,寄宿。有马一疋,中夜惊跳。客不安,骑马而去。一物长丈餘,来逐马后,客射之,闻如中木声。明日寻昨路,见箭着一碓栅。”
分類: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