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9,分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分类词汇(续上)
佛性禅心
本来面目
攓性
溺心灭质
神短气浮
讦迫
明心见性
佛类词典
心性
心性三千
《漢語大詞典》:佛性禅心(佛性禪心)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那众和尚见了 武大 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國語辭典》:本来面目(本來面目)  拼音:běn lái miàn mù
1.佛教用语。指人固有的心性、本分。《五灯会元。卷二。蒙山道明禅师》:「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2.事物原本的样子。《镜花缘》第四六回:「任他变幻,何能脱却本来面目!」
《漢語大詞典》:攓性
谓违反自然,拔高心性。文子·上礼:“至人之学也,欲以反性於无,游心於虚。世俗之学,擢德攓性,内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名声於世,此至人所不为也。擢德,自见也;攓性,絶生也。”
《漢語大詞典》:溺心灭质(溺心滅質)
谓淹没天然的心性,掩盖纯朴的本质。语本庄子·缮性:“文灭质,博溺心。” 明 唐顺之 《与莫子良主事》:“僕之驰騖於博杂也久矣。近稍知向里,自悟溺心灭质之为病。乃欲发愤而刊落之,然亦自悔其岁月之晚矣。”
《漢語大詞典》:神短气浮(神短氣浮)
谓心性浅薄浮躁。 明 高攀龙 《困学记》:“盖各人病痛不同,大圣贤必有大精神,其主静只在寻常日用中。学者神短气浮,便须数十年静力,方得厚聚深培。”
《漢語大詞典》:讦迫(訐迫)
谓心性褊狭而好攻人之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 刘知几 之论史也,晰於史矣,吾於其论史而知其弗能史也。其文近浅猥而远驯雅,其识精琐屑而迷远大,其衷饶訐迫而乏端平,善乎 子京 曰:‘呵古则工,而自为则拙也。’”
分類:心性褊狭
《國語辭典》:明心见性(明心見性)  拼音:míng xīn jiàn xìng
洞明心性的本源。《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纪三》:「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西游记》第一一回:「陛下明心见性,是必记了,传与阳间人知。这唤做『六道轮回』。」
心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不变之心体,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也。台宗所立四教中别教以下,以心性立为真空,圆教立为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圆觉经曰:「以净觉心知觉心性。」起信论义记中本曰:「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法华玄义四之三曰:「心性即是即空即假即中。」唯识论二曰:「众生心性二分合成。」止观大意曰:「不变随缘故为心,随缘不变故为性。」【又】心性二字,空宗与性宗等解说不同。惟禅宗则毫无区别。黄檗传心法要曰:「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又云:「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南阳慧忠国师语录曰:「未审心之与性为别不别,师曰:迷则别,悟则不别。曰:经云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今云不别,何也?师曰:汝但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心成性。」
【佛学常见辞汇】
即吾人永恒不变的心体,亦即如来藏心、自性清净心。
心性三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念之心性具十界三千之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意谓一念之心性含有十界三千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