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去位
离开官位,卸职。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丁酉,吏部尚书平章事 郑珣瑜 称疾去位。” 清 昭梿 啸亭杂录·王文瑞:“余登朝最晚,不及见诸先达,惟 王文瑞 公尚未去位。”
《國語辭典》:大位  拼音:dà wèi
高位或帝位。《文选。刘孝标。辩命论》:「然则高才而无贵仕,饕餮而居大位。」《三国演义》第三回:「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
《國語辭典》:禄位(祿位)  拼音:lù wèi
俸禄与官位。《周礼。天官。大宰》:「四曰禄位,以驭其士。」
《國語辭典》:轩裳(軒裳)  拼音:xuān cháng
1.古代卿大夫以上的车服。明。凌濛初《红拂记》第三出:「从夫之贵,以盛轩裳。」
2.显贵的人。唐。皇甫枚《王知古》:「秀才轩裳令胄,金玉奇标,既富春秋,又洁操履,斯实淑媛之贤夫也。」
《國語辭典》:通显(通顯)  拼音:tōng xiǎn
通达显贵。《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自是诸子宦学,并有才名,至玚七世通显。」《北史。卷四六。鹿悆传》:「虽任居通显,志在谦退,迎送亲宾,加于畴昔。」
《國語辭典》:旷官(曠官)  拼音:kuàng guān
1.居官而旷废职守,不称职。《北史。卷四六。张普惠传》:「若不言所难言,谏所难谏,便是唯唯,旷官尸禄。」唐。韩愈〈争臣论〉:「旷官之刺兴,志不可则。」
2.职位空悬,无人任职。《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李业传》:「朝廷贪慕名德,旷官缺位,于今七年。」
《國語辭典》:高官  拼音:gāo guān
职位高的官吏。如:「高官厚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又道是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跌扑不多时,转眼就高官大禄,仍旧贵显。」
《國語辭典》:天位  拼音:tiān wèi
1.天的位置。《礼记。礼运》:「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
2.帝位、王位。《诗经。大雅。大明》:「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三国演义》第八○回:「丕从之,令王朗作表,自称德薄,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
《國語辭典》:宦达(宦達)  拼音:huàn dá
官位显达、官运亨通。《文选。李密。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唐。杜甫 寄高三十五詹事诗:「时来如宦达,岁晚莫情疏。」
《國語辭典》:贵仕(貴仕)  拼音:guì shì
仕宦显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
《漢語大詞典》:随班(隨班)
谓依照官位等次入朝供奉。宋史·职官志二:“初除説书二人,皆以隐逸起, 蔡崈 、 吕瓘 ,仍遂其性,詔以士服随班朝謁入侍。”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朝朝宿卫,早早随班。”红楼梦第五八回:“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薨,凡誥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
《國語辭典》:四姓  拼音:sì xìng
1.四个姓氏。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四姓」的现象。如东汉时有樊、郭、阴、马四姓;三国吴有朱、张、顾、陆四姓;晋代有雷、蒋、谷、鲁四姓;唐代有郑、卢、李、崔四姓。
2.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传。张弘策》:「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列传中。柳冲》:「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3.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國語辭典》:显秩(顯秩)  拼音:xiǎn zhì
崇高的地位。《文选。潘岳。杨荆州诔》:「用锡土宇,膺兹显秩。」《官话指南。卷四。官话问答》:「大人年岁未及五旬,已经荣膺显秩。」
分類:显赫官位
《漢語大詞典》:备官(備官)
(1).居官。后常用作任职的自谦之词,谓自己虚在官位,聊以充数。国语·鲁语下:“ 鲁 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邪?” 宋 曾巩 《洪州谢到任表》:“窃食累朝,备官儒馆。” 宋 王安石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愚不更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以左右。”
(2).设官。管子·牧民:“审於时而察於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为君也。”
《國語辭典》:位次  拼音:wèi cì
位置的次序。引申为等级、地位。《史记。卷五六。陈丞相世家》:「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