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5,分1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定命
便了
裁决
明降
裁定
决战
关决
决意
自决
灵魂
坐定
断国
下意
果决
决断
《國語辭典》:定命  拼音:dìng mìng
命由天定。汉。班固〈幽通赋〉:「神先心以定命兮,命随行以消息。」
《國語辭典》:便了  拼音:biàn liǎo
1.就是了。语末助词。表示决定、允诺或让步的语意。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小衙内云:『这百姓每刁泼,拿那金锤来打他娘。』百姓云:『老爷不要打,我每再添上些便了。』」《水浒传》第五九回:「宿太尉道:『不争你将了御香等物去,明日事露,须连累下官。』宋江道:『太尉回京,都推在宋江身上便了。』」
2.奴仆代称。汉代王褒有一僮仆名唤「便了」,后遂用为奴仆代称。宋。杨万里〈答户部王少愚侍郎书〉:「去秋专遣便了走淮上,致奠于枢使。」
《國語辭典》:裁决(裁決)  拼音:cái jué
1.经考虑而判定。《新五代史。卷三○。汉臣传。苏逢吉传》:「随事裁决,出其意见,是故汉世尤无法度。」
2.行政官署依据法令对于具有违法事实的人,科以一定处罚。如:「送交通事件裁决所裁决。」
《國語辭典》:裁定  拼音:cái dìng
为裁判的一种形式,指审判机关对于诉讼程序和特定实体争议问题所作的决定。
《國語辭典》:明降  拼音:míng jiàng
1.明白指出。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欲待对官人说个明降,又恐怕肉身人道我荒唐。」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这里自斟量,则俺那官人要个明降,这杀人的要见伤,做贼的要见赃,犯奸的要见双。」
2.圣旨。《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待我申请朝廷,讨个明降,免你死罪。」
《國語辭典》:裁定  拼音:cái dìng
为裁判的一种形式,指审判机关对于诉讼程序和特定实体争议问题所作的决定。
《國語辭典》:决战(決戰)  拼音:jué zhàn
决定性的会战。《淮南子。兵略》:「临敌决战,不顾必死,无有二心。」《三国演义》第一三回:「众将皆来集会,欲再与曹操决战。」
《漢語大詞典》:关决(關決)
(1).报请决定。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事不关决於丞相,丞相醇谨而已。”金史·左企弓传:“ 辽 故事,军政皆关决北枢密院,然后奏御。” 明 文徵明 《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卢君墓表》:“君立朝未数年,凡閲三部,皆在本科。本科者,凡诸曹章奏,悉从关决。”
(2).指决断。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格言·读书五失:“经术隐奥,茫乎其无所适从,泛然而无所关决。”
(3).参与决策。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时余为礼部郎,凡瞽宗之事得以关决。” 唐 柳宗元 《潞州兵曹柳君墓志》:“其勾稽摘发,毗赞关决,无不胜职。”
《國語辭典》:决意(決意)  拼音:jué yì
拿定主意。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我心决意吞并赵氏,再有苦谏的,定行斩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在轿里一步一恨,这番决意要断送儿子了。」也作「决心」。
《國語辭典》:自决(自決)  拼音:zì jué
1.自杀、自尽。《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唐。白居易 祭小弟文:「昔尔孤于地下,今我孤于人间,与其偷生而孤苦,不若就死而团圆,欲自决以毁灭,又伤孝于归全。」
2.事情由自己决定或解决。如:「民族自决」。《史记。卷八三。鲁仲连邹阳传》:「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
《國語辭典》:灵魂(靈魂)  拼音:líng hún
1.附在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成分,一旦脱离躯体,人便死亡。也指人死后的鬼魂。《楚辞。屈原。九章。哀郢》:「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灵魂徘徊,靡所瞻逮;惟其伤矣,胸肝摧碎。」
2.心灵、精神。如:「灵魂深处」。《楚辞。屈原。九章。抽思》:「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3.指人格、良心。如:「他为了眼前利益,不顾大局而出卖灵魂。」
4.比喻居关键地位,具主导作用的因素。如:「他是班上的灵魂人物。」、「总教练是整个球队的灵魂,成败的关键。」
《國語辭典》:坐定  拼音:zuò dìng
1.坐下。《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老残游记》第三回:「坐定,彼此问过名姓。」
2.安然底定。《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上》:「若遣而果也,则不烦一旅之师而坐定梁益,就有进退,岂在逃命一夫。」
3.确定、肯定。《西游记》第一四回:「不消讲了!这个老母,坐定是那个观世音!」
《漢語大詞典》:断国(斷國)
决定国家大计。语本汉书·薛宣传:“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宋 黄庭坚 《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 范公 秉文德,断国极可否。”
《國語辭典》:下意  拼音:xià yì
1.委屈己意。《汉书。卷四五。蒯通传》:「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
2.虚心求教。《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
3.决定、主张。《魏书。卷六九。崔休传》:「诸公咸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梁书。卷五。元帝本纪》:「初生患眼,高祖自下意治之,遂盲一目,弥加悯爱。」
4.随意、随便。《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下意的送二两银子,也不叫他住两日,就打发他家去。」
《國語辭典》:果决(果決)  拼音:guǒ jué
当机立断,毫不迟疑。《晋书。卷八九。忠义传。乐道融传》:「卓性不果决,且年老多疑。」
《國語辭典》:决断(決斷)  拼音:jué duàn
1.做决定、拿主意。《吕氏春秋。仲秋纪。决胜》:「勇则能决断。」《旧唐书。卷一○五。宇文融传》:「融乃驰传巡历天下,……省司亦待融指撝而后决断。」
2.判定、断定。《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六曰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
3.决定事情的魄力。《三国演义》第二回:「进本是没决断之人,听太后言,唯唯而出。」《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那巫娘子见贾秀才干事决断,贾秀才见巫娘子立志坚贞,越相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