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副伤寒(副傷寒)
急性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是副伤寒杆菌。症状较伤寒轻,病程比伤寒短。
《國語辭典》:肺结核(肺結核)  拼音:fèi jié hé
病名。结核是由分枝杆菌(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又称「结核杆菌」)导致。结核通常感染并破坏肺部,称为「肺结核」,俗称为「肺痨」。肺结核患者的病徵可分为全身性症状、呼吸道症状以及胸部X光的异常。全身性症状如消瘦、厌食、疲乏、微热以及夜间盗汗。呼吸道症状最常见的是咳嗽、吐痰、咳血和胸痛等。
《漢語大詞典》:防疫针(防疫針)
为预防传染病而打的针。比喻为了使人免犯错误而事前对其所作的忠告。 李準 《李双双小传》七:“你平常给我打了那么多‘防疫针’,我还能上他的当。”
《國語辭典》:黄热病(黃熱病)  拼音:huáng rè bìng
病名。一种经由蚊子传染病毒的急性传染病。有发高烧、心跳迟缓、呕吐、黏膜出血、黄疸等症状。多见于南美洲和非洲等地区。
《國語辭典》:虎列拉  拼音:hǔ liè lā
霍乱的别名。为英语cholera的音译。参见「霍乱」条。也译作「虎列剌」、「虎烈拉」、「虎烈剌」。
《國語辭典》:鸡瘟(雞瘟)  拼音:jī wēn
发生于鸡或野鸟、水禽的急性传染病。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病鸡精神萎顿不食,母鸡停止下蛋。病程短,死亡率高。
《国语辞典》:回归热(回归热)  拼音:huí guī rè
病名。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媒是体虱,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高烧持续数日降为常温,经过数日后又再发作,症状重新出现。
《國語辭典》:病毒性肝炎  拼音:bìng dú xìng gān yán
一种会造成肝脏发炎的传染病。传染的病原是病毒,患病者常有食欲不振、全身乏力、恶心、呕吐的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黄疸或肝脏肿大的现象。
《国语辞典》:白喉  拼音:bái hóu
病名。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咽头、喉头为主要患部。症状包括发烧、咽喉肿胀、失音、呼吸困难或严重虚脱等,最明显的症状是在咽、喉部位产生一层白膜。可使用抗生素或注射抗毒血清治疗,预防的方法以接种白喉疫苗最为有效。
《國語辭典》:百日咳  拼音:bǎi rì ké
病名。潜伏期约七至十天,前驱期则呈感冒病状,约一至二周后,咳嗽逐渐加剧,慢慢的出现抽筋性咳嗽的痉咳期,咳声连续,而且发出特殊的哮喘声。持续三、四月始渐痊瘉,约经百日之久。此症极易并发肺炎、中耳炎、脑炎、肺气肿等疾病。小儿易患此病,现已有预防疫苗,且抗生素疗效佳,此症已大为减少。
《漢語大詞典》:鼻疽
马、骡、驴中蔓延最广、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通常马为慢性,骡、驴为急性。人、骆驼和猫等亦能感染。病原为鼻疽杆菌。急性鼻疽的病状为呼吸迫促,咳嗽,流脓样鼻涕,鼻黏膜和皮下形成结节,坏死后,变成溃疡,病畜日见瘦削,以至死亡。
《漢語大詞典》:大脑炎(大腦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通称。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黑斑蚊和库蚊是主要的传染媒介。夏秋季流行,患者多为儿童。症状是突发高热,头痛,呕吐,颈强直,意识不清,甚至昏迷,肢体抽搐或瘫痪。简称乙脑,也称脑炎。
《國語辭典》:出花儿(出花兒)  拼音:chū huā ér
出痘。《金瓶梅》第九○回:「后边月娘看孝哥儿出花儿,心中不快,睡得早。」《红楼梦》第二一回:「你家女儿出花儿,供著娘娘,你也该忌两日,倒为我脏了身子。」
《漢語大詞典》:传染病学
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和规律,以及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从而促使病人恢复健康,进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科学。
《漢語大詞典》:传染期(傳染期)
感染传染病的人或动物能将该病传染给别的人或动物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