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迷魂阵(迷魂陣)  拼音:mí hún zhèn
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陷阱。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怎待咱好姻缘,生折做断头香,休想道泼烟花再打入迷魂阵。」《镜花缘》第九○回:「小春道:『……自从「戍鼓连宵振」一连几十句,闹的糊里糊涂,只怕还是迷魂阵哩。』融春道:『上文明明说著妖氛幻境,如何不是迷魂阵?』」
《漢語大詞典》:迷朱碧
南朝 梁 王僧孺 《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后因以“迷朱碧”表示不辨五色,不分是非。 宋 魏了翁 《满江红·次韵黄叙州》词:“嗟世眼,迷朱碧,矜气势,才呼吸。”
《漢語大詞典》:濌伯
(1).放纵豁达的人。 晋 人特指 羊曼 。晋书·羊曼传:“时州里称 陈留 阮放 为‘宏伯’, 高平 郗鉴 为‘方伯’, 泰山 胡毋辅之 为‘达伯’, 济阴 卞壼 为‘裁伯’, 陈留 蔡謨 为‘朗伯’, 阮孚 为‘诞伯’, 高平 刘绥 为‘委伯’,而 曼 为‘濌伯’,凡八人,号 兖州 八伯,盖拟古之八雋也。”颜氏家训·书证引 南朝 宋 刘法盛 《晋中兴书》:“ 太山 羊曼 ,常頽纵任侠,饮酒诞节, 兖州 号为‘濌伯’。”
(2).不辨好坏的人。 唐 人特指 常衮 。新唐书·常衮传:“惩 元载 败,窒卖官之路,然一切以公议格之,非文词者皆摈不用,故世谓之‘濌伯’,以其濌濌无贤不肖之辨云。”
《漢語大詞典》:必诺(必諾)
不辨事之当否,一概承诺。管子·形势:“必诺之言,不足信也。”管子·形势解:“小人不义亦诺,不可亦诺,言而必诺,故其诺未必信也。”
《漢語大詞典》:望尘僄声(望塵僄聲)
比喻听见风就是雨,不辨事情的虚实真伪。
《國語辭典》: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  拼音:yī quǎn fèi xíng,bǎi quǎn fèi shēng
一只狗看见形影便吠叫起来,其他的狗听其叫声也跟著大声吠叫。比喻自己没有主见,任意附和他人。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吾伤世之不察真伪之情也。」
《漢語大詞典》:瞎天盲地
方言。形容不辨方向,行动盲目。《何典》第十回:“近地里又弄得断絶人烟,无处访问,心里着急,只得瞎天盲地各处去追寻。”
《国语辞典》:不问青红白皂(不问青红白皂)  拼音:bù wèn qīng hóng bái zào
不能辨别颜色。比喻人不辨是非曲直,鲁莽做事。《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今日亲家初走到,就把话儿来诉告,不问青红与白皂,一迷将奴胡厮闹。」也作「不分皂白」。
《国语辞典》:眼内无珠(眼内无珠)  拼音:yǎn nèi wú zhū
比喻不识货、不辨好坏。《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国语辞典》:不管皂白(不管皂白)  拼音:bù guǎn zào bái
不分黑白。比喻人不辨别是非情由,鲁莽做事。「皂」文献异文作「皂」。《红楼梦》第一二回:「只见黑魆魆的来了一个人,贾瑞便意定是凤姐,不管皂白,饿虎一般,……抱到屋里炕上。」也作「不分皂白」。
《国语辞典》:不分好歹  拼音:bù fēn hǎo dǎi
不辨别善恶好坏。《西游记》第二九回:「只恐小妖儿捉了,不分好歹,挟生儿伤了你的性命。」
《国语辞典》:不知皂白(不知皂白)  拼音:bù zhī zào bái
不辨黑白。比喻人不辨是非情由。「皂」文献异文作「皂」。《初刻拍案惊奇》卷六:「还错认做家里夫妻做事一般,不知一个皂白,凭他轻薄。」也作「不分皂白」。
《國語辭典》:不分皂白(不分皁白)  拼音:bù fēn zào bái
不分黑白。比喻人不能辨别是非情由,只凭一时冲动鲁莽做事。「皂」文献异文作「皂」。《诗经。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忘」句下汉。郑玄。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西游记》第一四回:「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也作「不分青红皂白」、「不顾青红皂白」、「不管青红皂白」、「不管皂白」、「不知皂白」、「不问青红白皂」、「不问青红皂白」、「皂白不分」。
《國語辭典》:不知好歹  拼音:bù zhī hǎo dǎi
不能辨别好坏。指人糊涂,不知事情的是非或轻重。《儒林外史》第二○回:「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著实教训了一顿。」《红楼梦》第二四回:「你小人儿家,很不知好歹,也到底立个主意。」也作「不识好歹」。
《漢語大詞典》:爱手反裘(愛手反裘)
比喻愚昧不辨本末。语本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二》:“ 魏文侯 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芻。 文侯 曰:‘胡为反裘而负芻?’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 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魏书·高祖纪上:“去秋淫雨,洪水为灾,百姓嗷然,朕用嗟愍,故遣使者循方賑恤。而牧守不思利民之道,期於取办,爱毛反裘,甚无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