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郑重(鄭重)  拼音:zhèng zhòng
1.慎重,谨慎小心。《红楼梦》第一九回:「黛玉见他说的郑重,且又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文明小史》第二三回:「洋人去后,万帅回辕,见制军待洋人那般郑重,自己也就收拾一间西式屋子出来。」
2.殷勤。唐。白居易 庾顺之以紫霞绮远赠以诗答之诗:「千里故人心郑重,一端香绮紫氛氲。」唐。李商隐 无题诗:「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國語辭典》:郑重其事(鄭重其事)  拼音:zhèng zhòng qí shì
处理事物的态度严肃认真。《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事说道:『年兄!……你这举人不是我荐中的,并且不是主司取中的,竟是天中的。』」《官场现形记》第五九回:「沈中堂见面之后,果然郑重其事的,拿出一封亲笔信来,叫他带去给山东巡抚。」
《漢語大詞典》:郑重其辞(鄭重其辭)
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辞説道:‘年兄!你今日束脩来见我,其实惭愧。’”
《國語辭典》:珍重  拼音:zhēn zhòng
1.珍爱重视。《楚辞。王逸。远游章句序》:「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红楼梦》第一八回:「林黛玉见他如此珍重,带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
2.善加保重,多用于临别的客套语。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所以握手恋恋,离别珍重。」唐。元稹《莺莺传》:「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
3.道谢、多谢。唐。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宋。朱熹 叔通老友探梅得句不鄙垂示且有领客携壶之约次韵为谢聊发一笑诗:「珍重南邻诸酒伴,又寻江路觅香来。」
4.幸亏、还好。宋。范成大〈朝中措。天容云意写秋光〉词:「珍重西风袪暑,轻衫早怯新凉。」
《國語辭典》:像模像样(像模像樣)  拼音:xiàng mó xiàng yàng
形式上郑重其事。《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番调动,老爷可必得像模像样答上头的情才使得呢。」
《漢語大詞典》:游戏(遊戯)
见“ 游戏 ”。
分類:游戏
《國語辭典》:多谢(多謝)  拼音:duō xiè
1.很感谢。为道谢之辞。《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当下雷太守道了多谢,辞别回署去了。」《红楼梦》第八回:「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著。」
2.郑重告诉。汉。辛延年 羽林郎诗:「人生有新旧,贵贱不相踰。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一三。古辞。焦仲卿妻》:「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傍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國語辭典》:大书(大書)  拼音:dà shū
1.民间说唱艺术中一种说书。以说历史演义、英雄战争、扑刀赶棒之类的故事为主。与有说有唱、敷衍烟花粉黛、儿女私情的小书相对。
2.以大字书写。
3.特别记载或书写。如:「大书特书」。
《國語辭典》:申明  拼音:shēn míng
1.郑重告知或说明。《史记。卷二五。律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儒林外史》第四回:「出一张告示在傍,申明他大胆之处。」
2.辩解、表白。《南史。卷四四。齐武帝诸子传。鱼复侯子响传》:「子响及见顺之,欲自申明,顺之不许,于射堂缢之。」《新唐书。卷一三○。李尚隐传》:「善良方蒙枉,不为申明,可乎?」
《國語辭典》:叩头(叩頭)  拼音:kòu tóu
伏身跪拜,以头叩地。为古代的最敬礼。《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跟允到阁中,允尽叱出妇妾,纳貂蝉于坐,叩头便拜。」也称为「叩首」、「扣头」。
《國語辭典》:什袭(什襲)  拼音:shí xí
层层包装。《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女善画兰梅,辄以尺幅酬答,得者藏什袭以为荣。」
《國語辭典》:严肃(嚴肅)  拼音:yán sù
1.态度严正庄重。《吕氏春秋。孟夏纪。尊师》:「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
2.严格、认真。汉。蔡邕〈议郎胡公夫人哀赞〉:「教诲严肃,昭示好恶。」
3.严谨有法度。《北史。卷五七。周宗室传。邵惠公颢传》:「文帝诸子并幼,遂委以家务,内外无不严肃。」
《漢語大詞典》:谨识(謹識)
(1).郑重记叙。 宋 汪藻 《〈苏魏公集〉原序》:“今乃尽得其书读之,可谓幸矣。故谨识其端,而归其书於 苏氏 。”
(2).谓牢记于心。 明 范景文 《先母马宜人行述》:“尔高王父以清白吏显於 郯 ,其谨识之。”
(3).郑重封识。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问怪所从来,令书其后以对,已乃筛灰其下,扃鐍谨识而出。”
《漢語大詞典》:谨志(謹誌)
(1).谓牢记于心;郑重地记住。荀子·臣道:“是人臣之论也,吉凶贤不肖之极也,必谨志之而慎自为择取焉,足以稽矣。” 杨倞 注:“志,记也。言必谨记此四臣之安危,而慎自择取,则足以稽考用臣也。” 元 黄溍 《白云许先生墓志铭》:“一事一物可为博闻多识之助者,必谨志之。” 清 陈仪 《方太夫人九十寿序》:“若所闻 黄山 云海之奇,其趋操可睹矣。余闻而谨志之。”
(2).慎守其志。 唐 黄滔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并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静谨志。”
碑志结束用语。谓恭谨记述。 明 章懋 《松坡府君圹志》:“号慕陨絶,昊天罔极,呜呼痛哉! 懋 泣血谨誌。”
《漢語大詞典》:申言
(1).再次陈说;重复述说。《清波别志》卷下引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 康定 中, 王涣 为 荆王 元儼 翊善。王用度无节, 涣 以书諫:方国家有边患,宜助节用。王判其后曰:‘愁杀你,愁杀你!’他日申言之,又判曰:‘仰翊善,依翊善。’”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汉书注冗:“ 颜师古 注汉书……有失之赘冗及不烦音释者。其始遇字之假借,从而释之。既云‘他皆类此’,则自是以降,固不烦申言。” 清 俞樾 诸子平议·管子二“请修兵革……内修兵革”:“‘内修兵革’亦宜作‘请修兵革’,盖即上语而申言之也,涉下文‘内夺民用’而误。”
(2).郑重说明。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吴仙居夺谥:“ 于 请夺 吴 諡,疏末又申言请补故御史 杨爵 諡……以 杨 形 吴 ,见其褒贬恰当,可谓良工心苦矣。”
(3).指明确地说。 梁启超 《论俄罗斯虚无党》:“更申言之,则虚无党之争点,起于生计问题,而非起于政治问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政闻社宣言书》:“夫所谓改造政府,所谓反对专制,申言之,则不外求立宪政治之成立而已。”
(4).犹声言,公开地用语言或文字表示。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缅甸东北两路地形考:“﹝ 曩占 ﹞烧灭 孟连 ,而自归於 中国 。 永昌府 知府 杨重穀 与武弁谋,申言蛮反,讨平之。遂置 古利宴 於极典以邀功。” 清 林则徐 《批驳余保纯等为英商货船听候请照开盘会禀》:“‘搜查’二字,明是下策,何以来稟反作欣幸语气,而一再申言之乎?” 沙汀 《淘金记》五:“ 白酱丹 再三申言要再请他吃一台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