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筷子  拼音:kuài zi
用来夹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条状体,多用木、竹、金属等材料制成。《老残游记》第一二回:「将桌子架开,摆了四双筷子,四只酒杯。」
《國語辭典》:火筷子  拼音:huǒ kuài zi
用来通火或夹取炉中煤炭的器具。形似筷子,通常以铁制成,一端有铁链子连起来。
《漢語大詞典》:筷子舞
蒙古族民间舞蹈之一。多流行于 伊克昭盟 地区。舞蹈时手持筷束,按节拍交替击打身体各部位,动作健壮,节奏快速。
《國語辭典》:玉箸  拼音:yù zhù
1.玉制的筷子。唐。杜甫 野人送朱樱诗:「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2.眼泪。唐。李白〈闺情〉诗:「玉箸日夜流,双双落朱颜。」
3.人死后下垂的鼻涕。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三。嗓》:「王忽坐逝,而鼻垂双涕尺馀,人皆骇叹……又对云:『此玉箸也。』」
4.一种书体。为笔画纤细,结构工整的小篆。
《國語辭典》:玉柱  拼音:yù zhù
1.筝瑟等乐器上玉质的系弦柱。《文选。江淹。别赋》:「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2.对石柱的美称。唐。杜甫〈朝享太庙赋〉:「升降之际,玉柱生芝。」
3.中指的别称。参见「中指」条。《全唐诗。卷八七九。酒令。招手令》:「以钩戟差玉柱之旁,潜虬阔玉柱三分。」
4.额上隆起的筋肉。
5.传说中,修道者死后鼻腔所流出如柱状的分泌物。《聊斋志异。卷七。罗祖》:「更数日而往,则玉柱下垂,坐化已久。」
《國語辭典》:夹子(夾子)  拼音:jiá zi
1.夹东西的器具。如头发夹子、文件夹子。
2.放置财物等的扁形小袋。如皮夹子。
3.有馅的煎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州桥夜市》:「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之类。」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荤素从食店》:「沿街巷陌盘卖点心:馒头、炊饼及糖蜜酥皮烧饼、夹子、薄脆。」
《漢語大詞典》:挟提(挾提)
即筷子。挟,通“ 梜 ”。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今人或谓箸为挟提。”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吾乡诗有 浙 派,好用替代字……箸为挟提。”
分類:筷子
《國語辭典》:箸子  拼音:zhù zi
筷子。《红楼梦》第六二回:「湘云便用箸子举著,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那讨桂花油。』」
分類:筷子
《國語辭典》:梜提  拼音:jiá tí
筷子。《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句下汉。郑玄。注:「梜,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梜提。」
分類:筷子
《漢語大詞典》:借箸(借筯)
见“ 借箸 ”。
《國語辭典》:衔枚(銜枚)  拼音:xián méi
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称为「衔枚」。《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三国演义》第三○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
《國語辭典》:下箸  拼音:xià zhù
用筷子夹取食物。《晋书。卷三三。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到后来,大少爷死了,更是冷一顿,热一顿,甚至有不能下箸的时候。」
分類:筷子
《漢語大詞典》:前筹(前籌)
(1).犹前箸。座前的筷子。 唐 杨巨源 《酬卢员外》诗:“ 谢傅 旌旗控上游, 卢郎 罇俎借前筹。” 宋 杨万里 《小饮俎豆颇备江西淮浙之品戏题》诗:“满盘山海眩芳珍,未借前筹已嚥津。”
(2).谓筹划。 唐 张说 《右羽林大将军王氏神道碑》:“每至入朝奏謁,升殿论边,山川险易,立成於聚米,攻守方略,一决於前筹。” 明 贺万祚 《周侍御行部》诗:“不独难危忧水旱,前筹更欲请长缨。”
《國語辭典》:匕箸  拼音:bǐ zhù
进食用的羹匙和筷子。《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备传》:「先主方食,失匕箸。」《北齐书。卷二三。列传。崔㥄》:「裴自携匕箸,姿情饮啖。」
《國語辭典》:前箸  拼音:qián zhù
放在座前的筷子。《汉书。卷四○。张良传》:「臣请借前箸以筹之。」后称代人谋画为「前箸」。
《漢語大詞典》:借箸(借筯)
见“ 借箸 ”。
《國語辭典》:借箸  拼音:jiè zhù
比喻代人谋划设计。参见「藉箸代筹」条。《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与人设谋曰借箸。」唐。杜牧 河湟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也作「藉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