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善法
(1).好的法令。管子·任法:“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
(2).佛教指修善果之法。后汉书·西域传论:“至於佛道神化,兴自 身毒 ,而二 汉 方志,莫有称焉…… 班勇 虽列其奉浮图,不杀伐,而精文善法导达之功靡所传述。”《师子经》:“即於现世断诸不善,得众善法,修习作证。”
(3).好的方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你还没有看见满街上贴的招纸,还有出卖妇科絶孕丹的呢,那更是弭患於无形的善法了。”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现在的译诗,真是出力不讨好,尚无善法。”
《漢語大詞典》:善法堂
佛教语。 帝释天 讲堂名。在 须弥山 顶 喜见城 外之西南角。《涅槃经·圣行品二》:“復见白色犹如白云,復问大臣:‘彼是何色?’大臣答言:‘是 善法堂 ,忉利诸天常集其中,论人天事。’”《俱舍论》卷十一:“外西南角有 善法堂 ,三十三天时集於彼,详论如法不如法事。” 唐 刘禹锡 《送深法师游南岳》诗:“师在白云乡,名登 善法堂 。”
《國語辭典》:息心  拼音:xí xīn
摒除杂念。《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息心了义,终焉游集。」唐。岑参〈终南山双峰草堂作〉诗:「敛迹归山田,息心谢时辈。」
《國語辭典》:陀罗尼(陀羅尼)  拼音:tuó luó ní
一串帮助记忆的语言或声音。为梵语dhāraṇī的音译。意译为总持。一般认为它具有神秘的力量,使持诵者获得功德和对佛法不忘的作用。在汉、藏佛经中,陀罗尼皆采音译。其篇幅长短不一。
《國語辭典》:白法  拼音:bái fǎ
佛教用语。指善法。《法苑珠林》卷二三:「如涅槃经云:『有二白法:一惭、二愧。』」
《國語辭典》:五根  拼音:wǔ gēn
佛教用语:(1)指能产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作用的感官。《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言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2)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力量的意思,指进入圣道,调伏烦恼的力量。信根是对三宝生起清净的信心。精进根是努力的长善除恶。念根是对当下每个念头、感觉都清清楚楚。定根指修习四禅。慧根指如实知四圣谛。《杂阿含经》卷二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漢語大詞典》:徒政
语本《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后因以空有好心而无善法之政为“徒政”。 严复 《原强》:“且往往当其补救之时,本弊未去而他弊丛然以生,偏於此者虽袪,而偏於彼者闯然更见。甚矣,徒政之不足与为治也。”
有漏善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漏之业因有善恶,五戒十善,是善地,五逆十恶,是恶法。有漏之善法,招有漏之乐果,即人天之果报。有漏之恶法,招有漏之苦果,即鬼畜之果报。
【佛学常见辞汇】
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是。
帝释善法堂
【佛学大辞典】
(杂名)喜见城外角有善法堂,诸天集此商量四天下之善恶。
善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佛学常见辞汇】
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
善法堂
【佛学大辞典】
(堂塔)帝释天讲堂名。在须弥山顶喜见城外之西南角。于此论人中之善恶。俱舍论十一曰:「外西南角有善法堂,三十三天时集于彼,详论如法不如法事。」涅槃经十二曰:「是善法堂忉利诸天常集其中,论人天事。」西域记四曰:「昔如来起自胜利上升天宫,居善法堂为母说法。」
善法骂
【佛学大辞典】
(术语)骂人有二种,汝是下贱生等,以恶法骂之,云恶法骂,汝是大圣人等,假善事毁辱之,云善法骂。见行事钞中三之一。
菩萨善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坐禅三昧经之异名。
摄善法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接善戒。三聚净戒之一。摄一切之善法而使行于吾身为戒者。
【佛学常见辞汇】
三聚净戒之一。(参见:三聚戒)
【三藏法数】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聚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聚净戒之略,(参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摄律仪戒。受持五八十具等一切之戒律者。二摄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为戒者。三摄众生戒。又云饶益有情戒。以饶益一切众生为戒者。是华严梵网占察璎珞等经,瑜伽唯识等论所说。此三者积聚,故云三聚。戒有大小,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为小乘戒,十重四十八轻戒三聚戒等为大乘戒。又有在家出家之别。五戒八戒为在家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为出家,三聚戒。为道俗通行戒。即大乘之菩萨无论出家在家,皆受之也但在家之菩萨,凡受此三聚以为心者,谓之通受。出家之菩萨,其初别受摄律仪戒,即二百五十戒及十重等(摄律仪之中有一切大小之戒),是名别受。次乃总受之三聚也。此通受之有二种:一者从他得,唯对于师而得。二者自誓得,唯于佛像前以善心自誓而得。皆不要白四羯磨之作法也。唯识论九曰:「戒学有三:一律仪戒,谓正远离所应离法。二摄善法戒,谓正證应修證法。三饶益有情戒,谓正利乐一切有情。」
【三藏法数】
(出菩萨戒义疏并法苑珠林)
聚,集也。戒,禁戒也。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法苑珠林云:大圣度人,功唯在戒。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唯有四: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瞋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摄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三慧者,一闻慧,谓闻法而生智慧也;二思慧,谓思惟而生智慧也;三修慧,谓修习而生智慧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悯,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喜庆,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大地善法
【佛学常见辞汇】
谓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勤等十法,与一切善心,相应而起,故名大地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