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咒语(咒語)  拼音:zhòu yǔ
宗教上称具有特殊力量的语词或语句。《水浒传》第四回:「焚起一炷信香,长老上禅椅盘膝而坐,口诵咒语,入定去了。」《儒林外史》第四回:「念了一遍咒语,烧了一道启请的符,只见那乩渐渐动起来了。」也称为「真言」。
《高级汉语词典》:唵字咒语
佛教语。“唵”字包括有所谓摄伏的作用,据说行此法时,可使一切诸天龙神听从指挥
《國語辭典》:真言  拼音:zhēn yán
1.真实诚挚的言词。如:「酒后吐真言。」
2.宗教上称俱有特殊力量的语词或语句。《西游记》第七回:「如来即辞了玉帝众神与二尊者出天门之外,又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也称为「咒语」。
《漢語大詞典》:密言
咒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世有村人供於僧者,祈其密言。僧紿之曰:‘驴。’其人遂日夕念之。经数岁,照水,见青毛驴附於背。凡有疾病魅鬼,其人至其所,立愈。后知其诈,咒効亦歇。”
分類:咒语
《漢語大詞典》:黑经(黑經)
(1).谓暗中使歪念头。 清 李渔 《慎鸾交·品花》:“做妓莫做名妓,接人莫接名士。名妓常行黑经,名士惯打白丁。”
(2).指暗中诅人的咒语。 王玉胡 《哈萨克民间诗人司马古勒》:“青年人恨不得吃你的肉,老年人给你念‘黑经’。”
《漢語大詞典》:咒文
犹咒语。 鲁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分類:咒文咒语
《漢語大詞典》:咒说(呪説)
犹咒语。后汉书·皇甫嵩传:“﹝ 张角 ﹞符水呪説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分類:咒语
《漢語大詞典》:画水(畫水)
(1).划水。晋书·艺术传·吴猛:“因还 豫章 , 江 波甚急, 猛 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观者异之。” 宋 苏轼 《画鱼歌》:“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鉤画水如耕犂。”
(2).以水为题材作画。 唐 方干 《卓山人画水》诗:“常闻画石不画水,画水至难君得名。”
(3).指以水为题材的图画。 宋 苏轼 《画水记》:“近日 常州 戚氏 画水,世或传寳之。”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余观 高邮寺 壁 曹仁熙 画水,感事伤时,呈 以道 舍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一·赵州画水:“ 赵州 画水,世传是 吴道子 笔。”
(4).民间的一种迷信活动。迷信职业者口念咒语,手指画碗里的水,画后,水给病家饮服治病。 沙汀 《还乡记》二:“这是个险恶的征兆,丈夫已经动手准备后事,但 冯大妈 不甘心,摸黑跑 白沟口 ,求卦婆 张姨娘 画水去了。”
《漢語大詞典》:神咒
僧道等念以祈神消灾的咒语。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少学道,妙通玄术……善诵神呪,能役使鬼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曛暮之后,各司其务,隐士诵神呪,烈士按銛刀。”元史·释老传·八思巴:“﹝ 胆巴 ﹞过 云州 ,语诸弟子曰:‘此地有灵怪,恐惊乘舆,当密持神呪以厌之。’”
《漢語大詞典》:持咒
亦作“ 持咒 ”。 念诵咒语。 唐 卢纶 《送恒操上人觐省》诗:“持呪过龙庙,翻经化海人。” 唐 张籍 《赠海东僧》诗:“与医收海藻,持呪取龙鱼。”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二弟子 达赖 、 班禪 ,转世行教,持咒至验。”
《漢語大詞典》:玉诀(玉訣)
道家对咒语、秘诀等的美称。 唐 李白 《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延我数子,高谈混元,金书玉诀,尽在此矣。”太平广记卷四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 张楷 ﹞有玉诀金匱之学,坐在立亡之道。”云笈七籤卷六十:“左手持玉诀,右手执灵符,游於紫云气间。”
《國語辭典》:符咒  拼音:fú zhòu
道家用以驱役鬼神的符箓和咒语。《红楼梦》第六四回:「芳官竟是狐狸精变的。就是会拘神遣将的符咒也没有这样快。」
《國語辭典》:咒诅(咒詛)  拼音:zhòu zǔ
用恶毒的言语诅骂祈求鬼神降祸他人。如:「对于别人的咒诅,只要你行得正,做得直,有什么好怕的呢?」也作「诅咒」。
《漢語大詞典》:诵咒(誦咒)
亦作“ 诵呪 ”。
(1).念咒语。《关尹子·七釜》:“有诵咒者,有事神者。”宋史·礼志五:“人持柳枝霑水散洒,昼夜环绕,诵呪曰:‘蜥蜴蜥蜴,兴云吐雾,雨令滂沱,令汝归去!’雨足。”
(2).诵经,念经。 唐 李白 《僧伽歌》:“问言诵咒几千徧,口道 恒河 沙復沙。” 清 沈曰霖 《晋人麈·刻阴骘文得中式》:“﹝ 金见星 ﹞生平崇奉阴隲文,晨起盥漱毕即庄诵一过,如释氏诵咒者然。”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密教修行,自诵咒以至供养、设坛等种种仪式都有一定规范,不得任意妄为。”
《國語辭典》:护身符(護身符)  拼音:hù shēn fú
1.道士或巫师所画的似字非字的图形,或念过咒的物品,据说佩带在身上,可以避邪消灾、保护生命。也称为「护符」。
2.比喻保护自己,使自己避免困难或被惩罚的人或物。《红楼梦》第七九回:「日日忙乱著,薛蟠娶过亲,自为得了护身符,自己身上分去责任,到底比这样安宁些。」《儿女英雄传》第一四回:「我同了玉格带上戴勤随缘儿,再带上十三妹那张弹弓,岂不是绝好的一道护身符么?」也称为「护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