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军士(軍士)  拼音:jūn shì
1.兵卒。《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閒出围外。」《三国演义》第六八回:「以酒五十瓶,羊肉五十斤,赏赐军士。」
2.军队中军官之下,士兵之上者,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
《分类字锦》:为军士裤(为军士裤)
晋书谢尚传尚转督江夏义阳随三郡军事江夏相始到官郡府以布四十匹为尚造乌布帐尚坏之以丨丨丨襦裤
分类:
《國語辭典》:旌旗  拼音:jīng qí
1.旗子的通称。《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及致民置旗弊之。」《西游记》第四回:「就替我快置个旌旗,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大字,立竿张挂。」也作「旌旗」。
2.借指官兵、士兵。唐。王昌龄 青楼曲二首之一:「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國語辭典》:旌旗(旍旗)  拼音:jīng qí
旗子的通称。《文选。枚乘。七发》:「旌旗偃蹇,羽毛肃纷。」也作「旌旗」。
《國語辭典》:从军(從軍)  拼音:cóng jūn
当兵、参加军队。如:「从军报国」、「代父从军」。《汉书。卷八。宣帝纪》:「秋,大发兴调关东轻车锐卒,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
《漢語大詞典》:庶士
(1).众士。书·毕命:“兹 殷 庶士,席宠惟旧。” 孔 传:“此 殷 众士,居宠日久。”《诗·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冬至》:“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
(2).官府小吏。国语·鲁语下:“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韦昭 注:“庶士,下士也。”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孔颖达 疏:“庶士,府史之属。”汉书·王莽传中:“更名秩,百石曰庶士。”
(3).军士。荀子·正论:“庶士介而夹道。” 杨倞 注:“庶士,军士也。”
《國語辭典》:韩卢(韓盧)  拼音:hán lú
战国时代矫健善驰的黑毛猎犬。《战国策。秦策三》:「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三国演义》第三三回:「若迷而不返,则是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父之获也。」
《漢語大詞典》:两和(兩和)
(1).兵营左右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郑玄 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北周 王褒 《饮马长城窟》诗:“战垣临八阵,旌门对两和。”
(2).借指守卫营门的军士。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李悝 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繫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 李悝 。”
(3).友好的两方。晋书·刑法志:“两讼相趣谓之鬭,两和相害谓之戏。”《元典章·户部四·女婿在逃依婚书断罪》:“拟合将各路所申,女婿照依两和自愿立到婚书,断听两离,别行改嫁,以戒后来。”
《國語辭典》:下士  拼音:xià shì
1.浅俗的人。《老子》第四一章:「下士闻道,大笑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2.屈尊以下交贤士。《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红楼梦》第一○回:「昨因冯大爷示知大人家第谦恭下士,又承呼唤,敢不奉命。」
3.军衔。军士的最后一级,在中士之下。
4.佛教用语。三士之一,指贪著世间快乐,对轮回还未生起自觉的人。
5.职官名。古代天子、诸侯皆设士,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地位在大夫之下。秦以后仍沿用。《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漢語大詞典》:金戈
(1).戈的美称。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诗》:“翠葆随风,金戈动日。” 唐 李白 《发白马》诗:“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明 高启 《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歌》:“ 天目山 前异人出,金戈双举风烟开。” 郭孝成 《陕西光复记》:“此日金戈飞舞,他年铜像嵯峨,共扫异族之腥膻,同敷大 汉 声教,不亦休乎!”
(2).借指雄师劲旅,威武的军士。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家庆》:“金戈绣袄马前呼,野外人家惊未睹。”
(3).借指武职。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伏念臣铅刀微器,袜綫短才,谬承韦弁之司,忝属金戈之役。”
《漢語大詞典》:秋衣
(1).秋日所穿的衣服。 唐 李白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诗之四:“醉客满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唐 戴叔伦 《山居即事》诗:“养花分宿雨,翦叶补秋衣。”
(2).特指征戍军士的寒衣。 唐 储光羲 《临江亭五咏》之二:“城头落暮暉,城外擣秋衣。”金史·兵志:“承局押官钱一贯五百文,粟二石,春衣钱五贯、秋衣钱七贯。”
《國語辭典》:上士  拼音:shàng shì
1.贤士。《老子》第四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2.古代官阶。阶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周礼。天官。冢宰》:「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孟子。万章下》:「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也称为「元士」。
3.现行士官军阶的最高级,位在中士之上,少尉之下。
4.佛教用语。三士之一。指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追求佛道的大乘修行人。
《漢語大詞典》:屯军(屯軍)
(1).驻军。 前蜀 韦庄 《赠戍兵》诗:“止竟有征须有战, 洛阳 何用久屯军。”
(2).屯垦的军士。清史稿·食货志一:“ 明 之设卫也,以屯养军,以军隶卫。洎军政废而募民兵,屯军始专职漕运。”
《國語辭典》:戍役  拼音:shù yì
1.守边的事。
2.守边的军士。《诗经。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唐。杜甫〈又上后园山脚〉诗:「非关风露凋,曾是戍役伤。」
3.充军的刑罚。
《漢語大詞典》:刺面
(1).即黥刑。在犯者面部刺字,涅以黑色。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德光 每获 晋 人,刺其面,文曰‘奉敕不杀’纵以南归。”宋史·刑法志三:“刺面之法,专刺情犯凶蠹,而其他偶丽於罪,皆得全其面目。”《元典章·刑部七·诸奸》:“今后姦夫姦妇初犯,依在先体例断放,若是再犯,刺面配役。” 清 魏源 《军储篇一》:“窃谓禁烟欲申大辟之法,宜先行刺面之法。刺面之法,载在《大清律》,以防窃盗之再犯,所谓耻辱之刑,又所以待怙终之刑也。”
(2). 宋 代军制,在军士面上刺字,涅以黑色,以作标记。 宋 司马光 《义勇第二札子》:“暨刺面之后,兵员教头,利其家富,百端诛剥。”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宋 健儿刺面,以防逃逸。”
《國語辭典》:刺字  拼音:cì zì
古时在罪犯的肌肤上刺字后染墨。依罪刑轻重的不同,分为刺臂与刺面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