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心
(1).一条心。同心;齐心。书·泰誓上:“ 受 ( 商纣 名)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韩诗外传》卷六:“故近者竞亲而远者愿至,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后汉书·朱儁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 唐 杜甫 《高都护骢马行》:“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既然彼此一心,要看破些枕席私情,认定了伦常至性,把他激成一个当代人物。”
(2).忠心;全心全意。书·盘庚下:“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孔颖达 疏:“长任一心以事君,不得怀二意。”晏子春秋·问下二九:“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后汉书·方术传·李郃:“愿明府一心王室,勿与交通。” 宋 苏轼 《霍光论》:“而 霍光 又能忘身一心,以辅幼主。” 太平天囯 歌谣:“打仗不怕 清 将猛,一心为民保 天囯 。”
(3).专心;一心一意。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於主上。”《武王伐纣平话》卷上:“太子见道,袖剑入内,一心待斩 妲己 ,与母报仇。”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见这屋里没什么可风雅的去处,少不得也得一心扑到书本儿上去。” 老舍 《正红旗下》九:“ 多甫 一心要吃枣子,手老想往包袱里伸。”
(4).一样的心意,无所偏爱。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芒慈母:“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率导八子咸为 魏 大夫卿士,各成於礼义。君子谓慈母一心。”
(5).一个人的心意或整个心思。庄子·天道:“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孟子·告子上:“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鵠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唐 陆龟蒙 《风人诗》:“十万全师出,遥知正忆君,一心如瑞麦,长做两岐分。”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红楼梦第一百回:“ 金桂 听了,一心的恼意。”
《漢語大詞典》:好心
(1).犹忠心。隋书·列女传·谯国夫人:“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北史·西突厥传:“帝於 仁风殿 召其使者,言 处罗 不顺之意,称 射匱 有好心。”
(2).好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此本是一片好心,却被他们看破的拿定了。”红楼梦第一○三回:“谁知道他待 香菱 很好,我倒喜欢,你大妹妹知道了,説:‘只怕不是好心罢?’我也不理会。” 鲁迅 《而已集·略谈香港》:“我虽然觉得可笑,但我从真心里十分感谢他的好心,记得他的认真的脸相。”
犹空心。使居心腹之地的附庸诸侯资财分散的隐语。管子·轻重甲:“唯好心为可耳。夫好心则万物通,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万物贱则万物可因。” 郭沫若 等集校:“其旨在分散卿大夫与附庸诸侯之聚财……‘好’乃环璧等之中孔。是则‘好心’即空其中心之意。卿大夫与附庸诸侯在国内居心腹地,务使其财不蓄聚,以妨坐大。直説不便,故为此‘好心’之隐语耳。”一说,“好心”即慈善心肠,犹言同情心。参阅 马非百 《〈管子·轻重篇〉新铨》
《漢語大詞典》:奇思
(1).指忠心。《楚辞·九辩》:“閔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王逸 注:“伤己忠策无由入也。”
(2).不寻常的构思。 宋 陆游 《中丞蒋公墓志铭》:“公天资警迈,七岁赋《牧童》诗,有奇思,遂精词赋。” 明 李东阳 《明故刑部郎中奚君墓志铭》:“喜临 晋 唐 书,为诗文往往有奇思。”
《漢語大詞典》:忠志
忠心;忠诚。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晋书·忠义传·吉挹:“遂乃杜口无言,絶粒而死…… 挹 之忠志,犹在可録。” 明太祖 《诚意伯诰》:“尚其敷尔勤劳忠志,训尔子孙以光永世。”
分類:忠心忠诚
《漢語大詞典》:耿耿
(1).烦躁不安,心事重重。《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楚辞·远游》:“夜耿耿而不寐兮,魂煢煢而至曙。” 洪兴祖 补注:“耿耿,不安也。” 三国 魏 曹丕 《乐府燕歌行》之二:“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 唐 李郢 《秦处士移家富春发樟亭怀寄》诗:“离别几宵魂耿耿,相思一座髮星星。” 清 唐孙华 《闻惠研谿明府讣》诗:“耿耿殁犹视,衔痛当何如?”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我素不轻许愿,无端破了一回例,遗我以日夜耿耿的心。”
(2).诚信貌。 汉 刘向 《九叹·惜贤》:“进雄鳩之耿耿兮,谗介介而蔽之。” 清 顾炎武 《答次耕书》:“耿耿此心,终始不变!” 茅盾 《脱险杂记》二三:“﹝国民党保安队和正规军﹞有很大可能在敌人面前对游击队来一次‘围剿’,以表示他们对于‘皇军’的耿耿忠忱。”
(3).指一片忠心。 宋 文天祥 《正气歌》:“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明 高启 《沁园春·寄内兄周思谊》词:“莫厌栖栖,但存耿耿,得失区区何足哀。” 季新 《红楼梦新评》:“ 紫鹃 一生心神注於 黛玉 ,惟其於中有耿耿者存,故一语一默一动一止,其精专真挚之意,宛然如见。”
(4).明亮貌。《文选·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李善 注:“耿耿,光也。” 唐 韩愈 《利剑》诗:“利剑光耿耿,佩之使我无邪心。” 宋 苏轼 《梦与人论神仙道术》诗:“照夜一灯长耿耿,闭门千息自濛濛。” 明 方孝孺 《郑氏四子加冠祝辞》:“日之方升,其辉耿耿。愈进而崇,无物不炳。”《红楼梦》第四五回:“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5).显著;鲜明。 唐 戴叔伦 《哭朱放》诗:“人世空传名耿耿,泉臺杳隔路茫茫。” 宋 苏轼 《次韵答袁公济》:“归来读君诗,耿耿犹在目。”明史·列女传三·石氏女:“贼拥薪焚之,厥后所焚地,血痕耿耿,遇雨则燥,暘则湿。”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二:“﹝谷音三卷,皆 宋 末人诗。﹞知 弘正 以来,此书盖不一刻矣。集中诸人本末,各有耿耿不没者,宜有神物在在护持之也。”
(6).超凡之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山甫:“ 山甫 诗文激切,耿耿有奇气,多感时怀古之作。”《水浒传》第一回:“明眸皓齿,飘飘并不染尘埃;緑鬢朱颜;耿耿全然无俗态。”《再生缘》第二二回:“耿耿英姿无敌将,堂堂壮志少年郎。”
(7).上升貌。 南朝 梁 庾肩吾 《侍宴饯张孝总应令》诗:“层臺临迴涨,耿耿晴烟上。” 前蜀 贯休 《夜夜曲》:“孤烟耿耿征妇劳,更深扑落金错刀。”
(8).高远貌。 南朝 梁 何逊 《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诗:“日夕望高城,耿耿青云外。”
《漢語大詞典》:捧日
(1).喻忠心辅佐帝王。语本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表 昱 为 东平 相,屯 范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昱 少时常梦上 泰山 ,两手捧日, 昱 私异之,以语 荀彧 …… 彧 以 昱 梦白 太祖 。 太祖 曰:‘卿当终为吾腹心。’” 唐 卢肇 《除歙州途中寄座主王侍郎》诗:“驱车虽道还家近,捧日惟愁去国遥。” 明 吴承恩 《赠邑侯汤滨喻公入觐障词》:“敝屣官曹,惟切瞻云之念;括囊经济,犹悬捧日之心。”
(2).捧日营。参见“ 捧日营 ”。
《漢語大詞典》:捧日营(捧日營)
唐 宋 时代侍卫皇宫的军队名称。 宋 李元纲 厚德录:“﹝ 王达 ﹞应募为兵,以选入捧日营凡十餘年。”《水浒传》第七九回:“﹝ 杨太尉 ﹞於御营司选拨二将,就於龙猛、虎翼、捧日、忠义四营内各选精兵五百,共计二千,跟随两箇上将去助 高太尉 杀贼。”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军伍名额·捧日
《漢語大詞典》:负暄(負暄)
(1).列子·杨朱:“昔者 宋国 有田夫,常衣緼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纊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后遂以“负暄”为向君王敬献忠心的典实。 明 李东阳 《次韵体斋病起见寄》之一:“防身戒久同持律,爱国情深比负暄。” 明 郑若庸 《玉玦记·诏封》:“应甄録汗马勛劳,还展布负暄忠爱。”
(2).冬天受日光曝晒取暖。 唐 包佶 《近获风痺之疾题寄所怀》:“唯借南荣地,清晨暂负暄。” 清 陈维嵩 《石州慢·冬日舟过亳村旧居有感》词:“负暄邻叟,两两私语茅簷,料他也为王孙叹。” 闻一多 《死水·你看》诗:“你看负暄的红襟在电杆梢上,酣眠的锦鸭泊在老柳根旁。”
《漢語大詞典》:忠勤
亦作“ 忠懃 ”。 忠心勤劳。后汉书·公孙瓒传:“ 长沙 太守 孙坚 ,前领 豫州 刺史,遂能驱走 董卓 ,埽除陵庙,忠勤王室,其功莫大。”晋书·黄泓传:“ 石苞 在位,称为忠勤,帝每委任焉。”宋书·武帝纪上:“其翼奬忠懃之佐,文武毕力之士,敷执在己之谦,用亏国体之大。” 明 宋濂 《进〈元史〉表》:“况往牒舛譌之已甚,而他书参考之无凭,虽竭忠勤,难逃疎漏。”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徐锡麟安庆起义清方档案》:“其平日办事忠勤,持躬廉介,早在圣明洞鉴之中。”
分類:忠心勤劳
《漢語大詞典》:输忠(輸忠)
献纳忠心。 唐 韦应物 《送崔押衙相州》诗:“万方如已静,何处欲输忠。”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考察科道:“与其调停营捄於下,孰若输忠哀恳於上。”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我欲尽孝输忠,则君治亲年,可躋 尧 、 舜 、 彭籛 之上。”
《漢語大詞典》:忠心
(1).真诚;忠诚。国语·吴语:“ 申胥 諫曰:‘夫 越 非实忠心好 吴 也,又非慑畏吾兵甲之彊也。’”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故忠心好善而日新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二回:“他家还有一个极忠心的家人叫 胡安 ,送三小姐到船上,一直抽抽咽咽的背着人哭。” 梁斌 《红旗谱》五十:“﹝ 严萍 ﹞嘴里唔唔地应着,表示她听明白了,而且忠心去执行。”
(2).忠诚的心。《再生缘》第二七回:“边疆尚乱我悲哀,如言 卫焕亭山 等,止不过,竭尽忠心与壮怀。”
《漢語大詞典》:刳心
(1).道教语。谓摒弃杂念。庄子·天地:“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郭象 注:“有心则累其自然,故当刳而去之。” 成玄英 疏:“刳,去也,洗也。” 宋 苏轼 《次韵张甥棠美述志》:“刳心先拟谢声名,不作 羊 邹 悲 峴 首。”
(2).挖出心脏,表示忠心。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圣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 前蜀 杜光庭 《王承郾为亡考修明真斋词》:“内族外亲,俱臻景祐,刳心抆血,拜首祈天,不任号殞,激切涕咽之至。”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 震旦 为学者,常詻詻与官立庠序反对,纵校官有长艺,犹刳心致死以争之。”
《漢語大詞典》:愚忠
(1).愚戆的忠心。战国策·赵策二:“今 奉阳君 捐馆舍,大王乃今然后得与士民相亲,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陛下哀臣愚忠,恕臣狂直,谓臣言虽可罪,心亦无他。” 宋 陆游 《舟中作》诗:“惟有愚忠穷未替,尚餘一念在元元。”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尽瘁。”
(2).谓昧于事理的忠心。管子·七臣七主:“愚臣深罪厚罚以为行,重赋歛、多兑道以为上,使身见憎而主受其谤,故记称之曰:愚忠谗贼,此之谓也。”史记·酷吏列传:“ 狄山 曰:‘臣固愚忠,若御史大夫 汤 ( 张汤 )乃诈忠。’” 续范亭 《感言》:“实在告诉你们吧,现在大奸卖国的 秦桧 虽有,再不会有多少愚忠误国的 岳武穆 了!”
《漢語大詞典》:忠谏(忠諫)
忠心规劝。庄子·至乐:“忠諫不听,蹲循勿争。” 汉 贾谊 《惜誓》:“ 比干 忠諫而剖心兮, 箕子 被髮而佯狂。”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諫之路也。”《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楚王 不纳忠諫之词,曲受佞臣之语。”
分類:忠心规劝
《漢語大詞典》:刺字
(1).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建安 初,来游 许 下。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唐 李商隐 《江上》诗:“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2).指名刺。 宋 李觏 《送古山人》诗:“乍出山来言语拙,莫将刺字謁王公。” 清 独逸窝居士 笑笑录·脱笼:“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僕持马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亲到。”
(3).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 汉 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 汉文帝 废黥。 魏 、 晋 、 南北朝 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 隋 唐 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 五代 后晋 天福 中始有刺配之法, 宋 元 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元史·刑法志三:“诸窃盗初犯,刺左臂,谓已得财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项。强盗初犯刺项……其 蒙古 人有犯,及妇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元史·刑法志三:“诸盗贼赦前擅去所刺字,不再犯,赦后不补刺。”清史稿·刑法志三:“刺字,古肉刑之一,律第严於贼盗。乃其后条例滋多,刺缘坐,刺兇犯,刺逃军、逃流,刺外遣、改遣、改发。有刺事由者,有刺地方者,并有分刺 满 汉 文字者。初刺右臂,次刺左臂,次刺右面、左面,大抵律多刺臂,例多刺面。”
(4). 宋 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宋史·兵志七:“五年,詔:‘抑勒诸色人投军者,并许自身及亲属越诉,其已刺字,仍并改正。’”宋史·兵志七:“今若给一色银绢,折充例物犒设起发,召募人作义勇,止於右臂上刺字,依禁军例物支衣粮料钱。”
(5).有于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报国者;直至 明 代,仍有人主张刺字。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景泰 中, 武清侯 为总兵,请征剿 也先 ,军人一胜二胜者,得保家产,四胜五胜者,左右臂各刺‘赤心报国’四字。 景帝 曰:‘领军胜虏,刺字是刑罚,加於无罪不近情,不许。’”
《漢語大詞典》:纳忠(納忠)
献纳忠心;效忠。汉书·司马迁传:“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后汉书·宦者传论:“至 元帝 之世, 史游 为黄门令,勤心纳忠,有所补益。”明史·宋思颜传:“他日又进曰:‘ 句容 虎为害,既捕获,宜除之,今豢养民间何益?’ 太祖 欣然,即命杀虎。其随事纳忠类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