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假装(假裝)  拼音:jiǎ zhuāng
故意表现出某种动作、表情或情况来掩饰真相。《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赛儿又冷看一看,别转头暗笑。何道就假装个要吐的模样,把手拴著肚子,似疼的要不得光景。」《红楼梦》第九回:「秦钟趁此和香怜挤眉弄眼,递暗号儿,二人假装出小恭,走到后院说私己话。」
《漢語大詞典》:谬为(謬爲)
假装。旧唐书·刘黑闼传:“ 黑闥 初不许, 德威 谬为诚敬,涕泣固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 庭坚 被酒豪甚,竟脱巾髽髻,裸立流泉之衝,且高唱《濯缨》之章。众因谬为惊难,罗拜以为不可及。” 清 谭嗣同 《报刘淞芙书》之二:“尔时实有自见其不雅驯者,非故谬为过谦之辞也。”
分類:假装
《國語辭典》:乔妆(喬妝)  拼音:qiáo zhuāng
伪装打扮,以掩饰本来的面目。清。薛雪《一瓢诗话》:「何必乔妆贞静,缟素迎人?」《儿女英雄传》第一三回:「自己却乔妆打扮的,雇了一只小船,带了两个家丁,沿路私访而来。」
《漢語大詞典》:装作(裝作)
假装。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列公,从来俗话説的再不错,道是‘无心人説话,只怕有心人来听’。何况是两个有心的装作个无心的彼此一答一合説话!” 茅盾 《路》七:“ 彪 在后面格格地笑。 薪 装作不曾听到。”
分類:装作假装
《國語辭典》:乔装(喬裝)  拼音:qiáo zhuāng
假装。《红楼梦》第八○回:「宝蟾又乔装躲闪,连忙缩手。」
《國語辭典》:乔装打扮(喬裝打扮)  拼音:qiáo zhuāng dǎ bàn
改变服装、面貌,以掩饰本来面目。《痛史》第二三回:「我并不出家修道,不过乔装打扮,掩人耳目,借著卖药为名,到处访求英雄,以图恢复中国。」也作「乔妆打扮」。
《國語辭典》:佯装(佯裝)  拼音:yáng zhuāng
假装。如:「同学犯规受罚,我佯装不知情,免得他难为情。」
分類:佯装假装
《漢語大詞典》:做意
(1).故意;假装。 元吕止庵《天净沙·为董针姑作》曲:“夜深时独綉罗鞋,不言语倒在人怀,做意儿将人不採。”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二折:“今日若来时,我做意恼怒,着几句言语,他必然去与小姐説知。”
(2).小心在意,着意。《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贾昌 因牵掛 石小姐 ,有一年多不出外经营。老婆却也做意修好,相忘於无言。” 清 曹寅 《玲珑四犯·雨夜听琵琶用梅溪韵》词:“做意廉纤,能添得长安秋色多少?”
《國語辭典》:伪装(偽裝)  拼音:wèi zhuāng
为达某种目的,隐藏真实情况所实施的变装、隐蔽等作业。
《漢語大詞典》:故作
假装处于某一状态或情况。例如:不要故作天真。
《國語辭典》:只当(只當)  拼音:zhǐ dāng
认为、以为。《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若见满城都摆的香花灯烛,他就只当一年到头是如此。」《红楼梦》第四三回:「尽到他们是礼,不然,他们只当小看了他们了。」
分類:当成假装
《國語辭典》:阳狂(陽狂)  拼音:yáng kuáng
假装疯狂。《大戴礼记。保傅》:「纣杀王子比干,而箕子被发阳狂。」也作「佯狂」。
分類:假装装疯
《漢語大詞典》:假作
假装,装作。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两下里都把真心瞒起来,一边假作痴聋,一边假为欢笑,倒弄得像各怀一番假意了。”如:表面上假作镇静,心里却嘣嘣乱跳。
《漢語大詞典》:伪行(僞行)
(1).诈伪的行为。文子·上义:“ 老子 曰:‘为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任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新唐书·陈叔达封伦等传论:“若 伦 伪行匿情,死乃暴闻,免两观之诛,幸矣。”
(2).假装出某种行为;装假。墨子·非儒下:“夫飢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饱,则伪行以自饰。”
《漢語大詞典》:虚气(虚氣)
(1).躁盛之气。 宋 陈亮 《〈中兴论〉后记》:“追思十八九岁时,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然犹上此论,无所遇,而杜门之计始决,於是首尾盖十年矣。虚气之不易平也如此。”
(2).因一时冲动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 明 方孝孺 《唐庄宗》:“有所养者为正气,无所养者为虚气……有志乎事功名者,苟不明道集义,以养其中,而惟用区区之虚气,求以有成,非君子之所知也。”
(3).谓急促不平的呼吸。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我这里立不定虚气喘,无觔力手腕软。”
(4).假装出来的威风、气势。 朱自清 《我是扬州人》:“还有一桩道理就是我有些讨厌 扬州 人。我讨厌 扬州 人的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小气无须举例。虚气例如已故的 扬州 某中央委员,坐包车在街上走,除拉车的外,又跟上四个人在车子边推着跑着。”
《國語辭典》:矫厉(矯厲)  拼音:jiǎo lì
为求树立高尚的名声,言行乃超越常情。《晋书。卷九八。王敦传》:「敦务自矫厉,雅尚清谈,口不言财色。」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序〉:「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