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渐巧(漸巧)
诈伪。
分類:诈伪
《漢語大詞典》:为言(爲言)
(1).与之说话;与之交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 辛 貌丑,妻不为言。”
(2).犹为意。史记·管晏列传:“ 管仲 贫困,常欺 鲍叔 , 鲍叔 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诈伪之言。为,通“ 伪 ”。《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胡得焉。” 孔颖达 疏:“人之诈伪之言。” 陈奂 传疏:“古‘为、伪、譌’三字同。毛诗本作‘为’,读作‘伪’也。为言即谗言,所谓小行无徵之言也。”
《漢語大詞典》:无妄(無妄)
(1).指《易》卦“无妄”。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征乐会饮》诗:“布卦求无妄,祈天愿孔偕。”
(2).谓邪道不行;不敢诈伪。管子·宙合:“奚谓当?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 宋 朱熹 集注:“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
(3).指灾祸变乱。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绸繆哲后,无妄惟时。” 刘良 注:“无妄惟时,当穷灾之时也。”晋书·慕容垂载记:“大王以命世之姿,遭无妄之运,迍邅栖伏,艰亦至矣。”参阅易·杂卦及 韩康伯 注。
(4).意外;不期然而然。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汉 王充 论衡·明雩:“夫灾变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灾,有无妄之变。” 宋 叶适 《滕季度墓志铭》:“而君以惯暇逢仓猝,整习遇草野,厌冠而返,可谓无妄之辱矣!”
(1).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乾上。易·无妄:“无妄,元亨利贞。” 程颐 传:“无妄者,至诚也。”
(2).谓真实,真相。庄子·在宥:“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3).不测;意外。汉书·谷永传:“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阸。” 颜师古 注:“取《无妄卦》为义。”参见“ 无妄之灾 ”。
(4).必然。语出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鲍彪 注:“无妄,言可必。” 清 戴名世 《书先世遗事》:“府君大怒曰:‘吾闻之,有无妄之福者必有无妄之祸。’”
《漢語大詞典》:无妄之灾(无妄之災)
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谓行人得牛,而邑人受诬遭灾。后称平白无故受害为“无妄之灾”。 汉 王充 论衡·明雩:“无妄之灾,百民不知,必归於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夏主簿 遭此无妄之灾,没头没脑的被贪贜州官收在监里。”亦作“ 无妄之灾 ”。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未名社一向设在 北京 ,也是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但还是遭些无妄之灾。”
指意外的灾祸。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唐 李商隐 《为贺拔员外上李相公启》:“竟非无妄之灾,莫见有瘳之候。”
《漢語大詞典》:知故
旧交好友。后汉书·独行传·刘翊:“﹝ 翊 ﹞又逢知故困馁於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其乏。”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初, 寧 妻先卒,知故劝更娶。”魏书·元熙传:“及 熙 将死,復与知故书。”
巧智诈伪。庄子·刻意:“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王先谦 集解:“管子·心术篇:‘去智与故’,此用其语。”文子·十守:“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谓大通。”《淮南子·主术训》:“木击折轊,水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拙者,知故不载焉。” 高诱 注:“言木石无巧诈,故不怨也。”
《漢語大詞典》:轻巧(輕巧)
(1).轻快灵活。 唐 杜牧 《张好好诗》:“絳脣渐轻巧,云步转舒徐。” 清 陈维嵩 《瑞鹤仙·咏百舌鸟同云臣赋》词:“裊裊咽时逾响,溜处偏圆,百般轻巧。” 李季 《玉门儿女出征记》诗三一:“浪圈推向岸边去,见几只轻巧的小小渔船。”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星光底下,他摸到障子外头的水濠边,跳过水濠,轻巧地翻过那一道柳树障子。”
(2).小巧。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曹太皇至慈》:“ 神宗 亲製一小輦,极为轻巧,以珠玉黄金饰之,进於太皇。” 元 乔吉 《水仙子·花筩儿》曲:“玲瓏高插 楚 云岭,轻巧全胜碧玉簪。”红楼梦第二七回:“ 探春 又笑道:‘明儿出门逛去的时候,或是好字画,好轻巧玩意儿,替我带些来。’”
(3).容易;不费力。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三景:“逃走!你们真想得轻巧!” 孔厥 袁静 《新儿女英雄传》第三回:“嘿,没伤着骨头,你倒说得轻巧,我也打你一枪试试看!”
(4).轻佻诈伪。新唐书·朱朴传:“ 江 南土薄水浅,人心嚣浮轻巧,不可以都。” 宋 欧阳修 《论河北守备事宜札子》:“ 王克基 凡庸轻巧,非将臣之材。”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準 性自矜,尤恶南人轻巧。”
(5).形容文风纤巧。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 孝武 诗,雕文织綵,过为精密,为二藩希慕,见称轻巧矣。”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走山魈:“ 施肩吾 先辈为诗……如是之类,皆轻巧之极。”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其餘尤上轻巧,辞多不载。”
《漢語大詞典》:容奸(容姦)
涵容邪恶诈伪。史记·乐书:“广则容姦,狭则思欲。” 张守节 正义:“广,声缓也;容,含也。其声缓者,则含容姦伪也。”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彼乃授之以利器,诲之以慢藏,使其势得容姦,时堪乘便。”
《漢語大詞典》:巧诈(巧詐)
机巧诈伪。管子·牧民:“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史记·日者列传:“初试官时,倍力为巧诈,饰虚功执空文以誷主上,用居上为右。”儒林外史第八回:“ 南昌 人情,鄙野有餘,巧诈不足。” 朱自清 《经典常谈》一:“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
《漢語大詞典》:百伪(百僞)
各种诈伪。新唐书·刘蕡传:“广立本之大业,崇建中之盛德,安有三代循环之弊,百伪滋炽之渐乎?” 金 元好问 《饮酒》诗之二:“去古日以远,百伪无一真。”
分類:诈伪
《漢語大詞典》:诈伪(詐僞)
(1).弄虚作假,伪装假冒。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黑黄仓赤,莫不质良,毋敢诈伪。”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外易其貌,内隐其情,怀欲以求多,诈伪以要名。”旧唐书·戴胄传:“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
(2).巧诈虚伪。《淮南子·本经训》:“机械诈伪,莫藏於心。”《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君等闻 曹操 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 苏秦 、 张仪 乎?”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书苑折技(二)》:“ 严嵩 偏和 岳飞 词,有如是诈伪;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
《漢語大詞典》:巧饰(巧飾)
(1).工巧装饰。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
(2).诈伪粉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赞:“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法令滋章,巧饰弥多。”
《漢語大詞典》:浇讹(澆訛,澆譌)
浮薄诈伪。后汉书·党锢传序:“叔末浇讹,王道陵缺。”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三代以后,人渐浇讹,故 秦 任法律, 汉 杂霸道。” 清 顾炎武 《登岱》诗:“末世久浇讹,孰探幽明原?”
澆譌:同“ 浇讹 ”。 宋 司马光《贤良策》:“兹二者岂世俗浇譌不可復振,将教之禁之之道有所未备也。”譌,一本作“ 伪 ”。
分類:浮薄诈伪
《漢語大詞典》:奸情(姦情)
亦作“奸情”。
(1).诈伪的情状。韩非子·内储说上:“倒言反事以尝所疑,则姦情得。”
(2).犹奸心。指做坏事的念头。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姦情散於胷怀,逆谋消於脣吻。”
(3).指男女不正当的关系。魏书·刑罚志:“但 智寿 、 庆和 知妹姦情,初不防御,招引 刘辉 ,共成淫丑,败风秽化,理深其罚。”古今小说·任孝子烈性为神:“甚么阿舅常常来楼上坐,必有姦情之事。”红楼梦第七四回:“谁知竟在 入画 箱中寻出一大包银錁子来,约共三四十个。为察奸情,反得贼赃。”
《漢語大詞典》:阴巧(陰巧)
阴险诈伪。新唐书·权璩传:“时 李训 挟宠,以周易博士在翰林, 璩 与舍人 高元裕 ,给事中 郑肃 、 韩佽 等连章劾 训 倾覆阴巧,且乱国,不宜出入禁中。” 清 侯方域 《明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太保赠少保陈公墓志铭》:“呜呼,士大夫砥礪风节,固有所在。而当世乃有媕妸阴巧,邀主固宠,欲以卿相位传子孙者,亦独何哉!”
《漢語大詞典》:谄诈(諂詐)
逢迎、诈伪。宋书·王微传:“作人不阿諛,无缘头髮见白,稍学諂诈。”旧唐书·职官志二:“居官諂诈,贪浊有状,为下下。”《敦煌曲校录·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 阎王 未肯受分疏,煞鬼岂能容諂诈。”
分類:逢迎诈伪
《漢語大詞典》:缺缺
疏薄诈伪貌。 唐 独孤及 《唐故尚书库部郎中荥阳郑公墓志铭》:“众人缺缺, 郑公 见朴;众人昭昭, 郑公 若浊。”
分類:诈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