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黏埴
黏土。六韬·战车:“ 太公 曰:‘圯下渐泽,黑土黏埴者,车之劳地也。’”
分類:黏土
《國語辭典》:黄土(黃土)  拼音:huáng tǔ
一种疏松、粉砂质的黄色土状沉积物。矿物成分多为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类。多孔隙,乾燥时坚实,遇水易散,抗蚀性弱。主要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乾旱、半乾旱地区。
《國語辭典》:陶器  拼音:táo qì
以陶土烧制成的器物。坯质不透明,具吸水性,经摄氏八百度至一千度焙烧。成品质地较为粗糙,叩之声音混浊不清。可分为细陶和粗陶,无釉或有釉。随陶土成分和焙烧温度的差异,坯体呈白、青、褐、棕等颜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大量生产。如:「陶器的形制、花纹等特徵常是考古学上重要断代依据。」
《漢語大詞典》:灰土
(1).尘土。 晋 葛洪 神仙传·玉子:“命尽气絶则死,位为王侯,金玉如山,何益於灰土乎?”宋史·食货志下四:“民间食盐,杂以灰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 方佚庐 ﹞便叫伙计在架子上拿了下来,扫去灰土拿过来看。” 鲁迅 《野草·求乞者》:“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2).建筑材料的一种。又称石灰土。由熟石灰和砂质黏土拌合后分层夯实而成。一般用作低层房屋的基础、地面垫层或路面。
《國語辭典》:泥塑  拼音:ní sù
1.中国民间传统的工艺,用黏土揉捏修整成各种形状,阴乾后可再施以彩绘。也称为「夹彩塑」。《西游记》第三六回:「你本是泥塑金装假像,内里岂无感应?」《红楼梦》第八一回:「把他家中一抄,抄出好些泥塑的煞神。」
2.比喻愚昧迟钝。《西游记》第二九回:「真是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土风录。卷六。泥塑》:「俗谓痴钝者曰『泥塑』。」
《漢語大詞典》:抟埴(摶埴)
谓以黏土捏制陶器的坯。《周礼·考工记序》:“摶埴之工二。” 郑玄 注:“摶之言拍也;埴,黏土也。”摶,一本作“ 搏 ”。 贾公彦 疏:“以手拍黏土以为培乃烧之。” 明 李东阳 《谢邵地官汝学馈陶鼎次韵》:“诗客品题新定价,野人摶埴旧传方。” 鲁迅 《坟·人之历史》:“西国创造之谭, 摩西 最古,其《创世记》开篇,即云帝以七日作天地万有,摶埴成男,析其肋为女。”
分類:黏土陶器
《國語辭典》:铅笔(鉛筆)  拼音:qiān bǐ
1.铅粉做成的笔,用来涂改绢帛或纸上的错字。《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人蓄油素,家怀铅笔。」
2.石墨粉和黏土制成的笔心,嵌在木质或其他质料的笔管中,多半为细圆条形。
《國語辭典》:瓷器  拼音:cí qì
以瓷土烧制成的器物。一般烧制过程为以经过精选或淘洗过的瓷土为原料,坯质具半透明性,经摄氏一千二百至一千九百度的高温培烧。成品质地坚硬细致,叩之有金石声,表面上有玻璃质的釉,细腻富光泽。中国古代以瓷器为重要特产,故有「瓷国」的称呼。也作「磁器」。
《國語辭典》:琉璃瓦  拼音:liú lí wǎ
表面用扁青石为药料烧制成的瓦,光亮鲜艳。多用来修盖宫殿、庙宇等。《儒林外史》第一四回:「出来过了雷峰,远远望见高高下下,许多房子,盖著琉璃瓦,曲曲折折,无数的朱红栏杆。」
《漢語大詞典》:赤埴
红色黏土。书·禹贡:“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孔 传:“土黏曰埴。”晋书·文苑传·成公绥:“ 海 岱 赤埴, 华 梁 青黎。” 宋 范成大 《劳畲耕》诗:“赤埴无土膏,三刀财一田。” 清 厉鹗 《顾丈月田遗罗浮丹灶泥》诗:“虹光几度嵓头现,赤填今从掌上留。”
分類:红色黏土
《国语辞典》:方砖(方砖)  拼音:fāng zhuān
方形砖块。系用黏土烧成的建筑材料。
《國語辭典》:胶泥(膠泥)  拼音:jiāo ní
具黏性的泥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技艺》:「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红楼梦》第二七回:「怎么像你上回买的那柳枝儿编的小篮子、整竹子根抠的香盒儿、胶泥垛的风炉儿?」
《漢語大詞典》:搏埴
拍击黏土。指陶工制坯。周礼·考工记序:“搏埴之工二。” 郑玄 注:“搏之言拍也;埴,黏土也。”
《国语辞典》:练土(练土)  拼音:liàn tǔ
陶器制作的过程之一。将筛选并脱水过的黏土,以机器或手工排除其内部的空气和杂质。机器练土的原理是藉旋转的螺杆把硬块挤碎,并通过一个真空室,把黏土中的气泡排出。手工练土则以手的感觉对黏土的可塑性、湿度、致密度予以了解,再捏练一番。一般常见的有锤敲法、摔掷法、揉面法及菊花形练土法。
《漢語大詞典》:陶灶(陶竈)
(1).古代烧制陶器的土窑。 汉 王充 论衡·无形:“五行之物,可变改者,唯土也。埏以为马,变以为人,是谓未入陶灶更火者也。”宋书·徐羡之传:“ 羡之 回还 西州 ,乘内人问讯车出郭,步走至 新林 ,入陶灶中自剄死,时年六十三。”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祀中霤” 唐 孔颖达 疏:“古者窟居,随地而造。若平地则不凿,但累土为之,谓之为复。若高地则凿为坎,谓之为穴,其形皆如陶灶。”
(2).用黏土垒成的土灶。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二章第二节:“在掘地为灶的同时,又制造了配套使用的陶灶,由于可以自由搬动,炊事就更方便了。” 唐天际 《难忘的行程》:“他点点头:‘好嘛,你坐下来歇歇吧。’然后在临时垒的陶灶前,一面加柴禾,一面又对我说:‘现在路很难走呀!土匪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