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驿使(驛使)  拼音:yì shǐ
驿站上替人传递书信或物件的人。唐。杜甫 黄草诗:「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宋。无名氏《梅妃传》:「会岭表使归,妃问左右:『何处驿使来,非梅使耶?』对曰:『庶邦贡杨妃荔实使来。』」
《漢語大詞典》:驿使梅花(驛使梅花)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 南朝 宋 盛弘之 《荆州记》:“ 陆凯 与 范曄 相善,自 江 南寄梅花一枝,诣 长安 与 曄 ,并赠花诗曰:‘折花逢驛使,寄与 陇头 人。 江 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后因以“驛使梅花”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清 李调元 《青门画菊见赠余亦自画墨梅答之仍用前韵》:“驛使梅花寄所思,老人特地写枯枝。”
《國語辭典》:同文  拼音:tóng wén
使用的文字相同。《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书。卷三○。艺文志》:「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
《國語辭典》:九译(九譯)  拼音:jiǔ yì
路途遥远的国家因言语不通,须经多次辗转翻译,始能沟通。《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重九译,致殊俗。」《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佥稽首而来王。」
《漢語大詞典》:韦陀(韋陀)
(1).梵语Veda的音译。意为“知识”。古 印度 婆罗门所传经典名。参见“ 吠陀 ”。
(2).Vedda的音译。通译 维达 , 斯里兰卡 的一种原始民族。 鲁迅 《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从 薄墟曼 、 韦陀 、 印地安 以及别的民族引了他们的生活,狩猎,农耕,分配财货这些事为例子,以证原始狩猎民族实为共产主义的结合。”
(3).同“ 韦驮 ”。 艾芜 《荣归》:“兵士们一回到庙里休息的时候,不是躲在殿后 韦陀 足下去赌钱,便是坐在太阳晒着的石阶上捉虱子。”
《國語辭典》:吠陀  拼音:fèi tuó
用古梵文创作的宗教诗歌。为婆罗门教、印度教崇拜和祭祀用的赞歌、祭词、咒语。为梵语veda的音译。写作年代不详,大多数学者估计为西元前一五○○年至前一二○○年之间。最古老的《吠陀本集》有《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而《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则为吠陀的解释书。也作「皮陀」、「毗陀」、「围陀」、「韦陀」。
《漢語大詞典》:相胥
共同。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一:“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佳肴相胥讌。”
负责赞礼、通译的官员。 明 李东阳 《送邱给事使琉球序》:“礼部繁於出纳,鸿臚勤於奉引,相胥疲於通译。”
《漢語大詞典》:铺德(鋪德)
俄文的音译。现通译作“普特”。前 苏联 旧的重量单位。每普特等于16.38千克。 瞿秋白 《饿乡纪程》九:“后来算帐,他却要了我们买的面十铺德( 中国 秤合有三百斤面),算三个人在车上一个半月的伙食。”
《漢語大詞典》:鞮象
古代通译南方、西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也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光景所照,鞮象必通。”
《漢語大詞典》:诺尔(諾爾)
蒙古语音译词。通译作淖尔。湖泊。多用于地名。如: 什里诺尔 (在 青海 ); 烧锅诺尔 (在 吉林 )。
《漢語大詞典》:译官令(譯官令)
古官名。掌通译。 汉 代大鸿胪之属官有译官令及丞。汉书·儒林传·周堪:“ 堪 译官令,论於 石渠 ,经为最高,后为太子少傅。”参见“ 译官 ”。
《國語辭典》:译官(譯官)  拼音:yì guān
职官名。汉代主管翻译外国语言的官员。《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典客,秦官……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
分類:译官翻译
《国语辞典》:伪證(伪證)  拼音:wèi zhèng
法院审判案件或检察官侦查时,證人、鉴定人、通译,对于有关案情的重要事项作虚伪的供述,并且已经完成具结程序以担保所陈述之内容均属真实者;伪證罪最重可以判处七年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