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罪逆
(1).罪恶悖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武安 又盛毁 灌夫 所为横恣,罪逆不道。”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四折:“万古纲常众口评跋,畅道是罪逆滔天,何时解脱!” 明 李贽 《复士龙悲二母吟》:“交搆是非,诬加 翰峰先生 嗣孙以不孝罪逆恶名,又其势之所必至矣。”
(2).旧时人子居丧中自称之词。 宋 苏轼 《与曾子固书》:“伏惟哀怜而幸诺之,岂惟罪逆遗孤之幸,抑先君有知,实宠绥之。” 宋 王安石 《上宋相公书》:“及以罪逆扶丧归葬,阁下发使吊问,特在诸公之先,而所以顾恤之尤厚。”
(3).犹罪孽。参见“ 罪孽深重 ”。
《國語辭典》:罪孽深重  拼音:zuì niè shēn zhòng
罪恶极重。清。洪升《长生殿》第二五出:「罪孽深重,罪孽深重,望我佛度脱咱。」也作「罪逆深重」。
《國語辭典》:深重  拼音:shēn zhòng
深厚。《三国演义》第二四回:「云长义气深重,必不肯降。」
《國語辭典》:作业(作業)  拼音:zuò yè
1.工作。《管子。轻重丁》:「行令半岁,万民闻之,舍其作业,而为囷京以藏菽粟五谷者过半。」《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学生的课业。如:「数学作业」、「家庭作业」。
3.作孽。《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一只手把个红葫芦口,一只手拍著葫芦口道:『业畜不要作业,收来收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我当日实是年纪后生,有些不老成。故见得外边造出作业的话来。」
4.为达到指定的目标,所从事的实际活动。
《國語辭典》:遗孽(遺孽)  拼音:yí niè
坏人或恶势力被消灭后所遗留下来的子孙或馀党。《三国演义》第一一回:「目今黄巾遗孽,扰乱于外;董卓馀党,盘踞于内。」《福惠全书。卷二四。典礼部。旌表节孝》:「有家长并没而为之守志不移,有老奴辅遗孽而竭力兴家。」
《漢語大詞典》:罪垢
佛教语。指罪孽。盖以其如污垢玷人自性。《涅槃经·寿命品》:“其中所有六趣众生,遇斯光者,罪垢烦恼,一切消除。”法苑珠林卷八九:“我等诸根暗钝,罪垢深重。” 宋 苏轼 《答李昭玘书》:“又念方以罪垢废放,平生不相识,而相向如此。”
《漢語大詞典》:罪苦
佛教语。犹苦难。谓因为罪孽而蒙受苦难。 唐 白居易 《与济法师书》:“《法华经戒》云:若但讚佛乘,众生没在罪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如此,非独虑説者不能救病,亦惧闻者不信,没入罪苦也。”
《漢語大詞典》:宿障
谓前世的罪孽。云笈七籤卷十七:“若时有人知是经意,行住坐卧若能志心念诵,深心受持,则能灭除无量一切宿障,诸恶寃家,皆得和合,无受苦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自惭败坏前修,因此托身后世,清一胎投琴操,红莲舍夺朝云。当完再世之姻缘,爰示三生之契合,共消宿障,復隶玄臺。”
分類:前世罪孽
《國語辭典》:罪障  拼音:zuì zhàng
佛教上指罪恶。因其为善果的障碍,故称为「罪障」。
《漢語大詞典》:宿孽
前世的罪孽;旧有的罪孽。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证果》:“笑娘行呈妖献笑,跳不出红裙腔调,好回头宿孽儿消。新缘断,旧火烧,度沉沦百尺桥。” 李大钊 《“今”》:“要晓得‘现在’的境象倘若真是这样黑暗,这样卑污,罪恶这样深重,祸患这样剧烈,也都是‘过去’所遗留的宿孽,断断不是‘现在’造的。”
分類:前世罪孽
《漢語大詞典》:业心(業心)
谓罪孽之心。多指男女情私的念头。《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太素 过了几时,想着 吴氏 前日之情,业心不断。”
《漢語大詞典》:现业(現業)
佛教谓现世的罪孽。《西湖佳话·梅屿恨迹》:“去则弱絮风中,住则幽兰霜里。兰因絮果,现业维深。”
《漢語大詞典》:灾愆(災愆)
亦作“灾愆”。 罪孽招致的灾祸;灾殃。《西游记》第二十回:“只因不受天籙,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愆。”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投至得娘行繾綣,徯倖煞竝香肩,平白地,降灾愆。”
《漢語大詞典》:宿罪
(1).谓积有旧怨。韩非子·难四:“夫未立有罪,即位之后,宿罪而诛, 齐 胡 之所以灭也。”
(2).过去的罪过。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此言之诚,有如 大江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先王恩仁,不忍遐弃,既释其宿罪,且开明信。”
(3).前世的罪孽。云笈七籤卷三十:“令我七祖父母,世世安寧,解脱宿罪,共登上清。”
《漢語大詞典》:湔刷
(1).洗刷。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洗象》:“观者 徐渭 诗:‘帝京初伏候,出象浴城湍……秣芻廝养司,湔刷羽林官。’”
(2).引申指除去过错、罪孽等。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则 万历 二十一年十月以前,已蒙湔刷;而从今二十一年十月以后,不敢有违矣。”
《漢語大詞典》:死业(死業)
该死的恶业、罪孽。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子大不良善,甫得生机,又造死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