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蒙(發蒙)  拼音:fā méng
1.启发蒙昧。《易经。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2.旧时指教儿童开始识字读书。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发蒙师》:「或谓童稚发蒙之师,不必妙选,然先入者为之主,亦岂宜阔略。」
《國語辭典》:迷失  拼音:mí shī
1.迷惑而无法分辨。《晋书。卷七八。列传。陶回》:「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文明小史》第四回:「不料多走了路,迷失路途,不忙问怎的。」
2.丢掉、失去。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等孩儿长大时年,交付他收执依然,遮莫杀颠沛流离,休迷失水木根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小的妻子久为杨化冤魂所附,真性迷失。」
《國語辭典》:失迷  拼音:shī mí
迷惑、丢失。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怕失迷了你本姓,著你出姓,还叫做安敬思。」《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一辔头跑回来,却是失迷了路径。」
《国语辞典》:糊涂帐(糊涂帐)  拼音:hú tú zhàng
内容混杂不清的帐目。比喻关系混乱、弄不清楚的事物。《文明小史》第三三回:「将来一笔糊涂帐,上司查问下司,怕不把冯家放火罪名也坐在他们身上?」
《国语辞典》:摸门不著(摸门不著)  拼音:mō mén bù zháo
弄不清楚原因,不知道怎么回事。《金瓶梅》第八○回:「一顿骂的来安儿摸门不著。」《儒林外史》第三回:「一顿夹七夹八,骂得范进摸门不著。」
《国语辞典》:迷惑不解  拼音:mí huò bù jiě
弄不清楚、无法理解。如:「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真令人迷惑不解。」
《国语辞典》:迷离倘恍(迷离倘恍)  拼音:mí lí tǎng huǎng
迷迷糊糊,弄不清楚。清。纪盷《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馀金,恰足两月馀酒食费;一家迷离倘恍,如梦乍回。」
《国语辞典》:迷失路途  拼音:mí shī lù tú
1.弄不清楚方向而错失正确的路径。《文明小史》第一七回:「原来他四人走到了抛毬场,因之迷失路途,不晓得上海马路,条条都走得通的。」
2.偏离了正途。如:「在人生旅程上,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路途的。」
《国语辞典》:摸不著门儿(摸不著门儿)  拼音:mō bù zháo mén ér
1.形容弄不清楚原因,莫名其妙。《儿女英雄传》第二○回:「作者一时摸不著门儿,无从交代。」
2.比喻找不到窍门。如:「他学钢琴已有半年了,仍摸不著门儿。」
《国语辞典》:摸头路不著(摸头路不著)  拼音:mō tóu lù bù zháo
弄不清楚状况,找不到头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著,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
《国语辞典》:不知一个头脑(不知一个头脑)  拼音:bù zhī yī ge tóu nǎo
弄不清楚。《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春花正自不知一个头脑,且不说这边巫娘子烦恼。」
《国语辞典》:丈二金刚(丈二金刚)  拼音:zhàng èr jīn gāng
(歇后语)摸不著头脑。意指弄不清状况、底细、原因。如:「他突然冒出这一句话,让人丈二金刚──摸不著头脑,愣在那里。」
《国语辞典》:一时糊涂(一时糊涂)  拼音:yī shí hú tú
偶尔弄不清楚事理。常于抱歉或求饶时所用之词。《红楼梦》第六七回:「怎么柳相公那样一个年轻的聪明人,一时糊涂就跟著道士去了呢!」
《国语辞典》:搞不懂  拼音:gǎo bù dǒng
弄不清楚,无法了解。如:「我真搞不懂他在做些什么。」
《漢語大詞典》:发懵(發懵)
(1).犹发呆。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二章:“听说这个人平时战斗还很不错,可能一时情况紧张,有点发懵。” 杨朔 《北线》:“吃饭打冲锋,打仗就发懵--我早看透你们的本领了!”
(2).糊涂;弄不清楚。 梁斌 《红旗谱》三一:“要是说不明白, 春兰 一过门,老婆子还发懵哩!”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章:“姑娘心里发懵:老天,他这是到哪儿去了,又怎么闹成这副怪样子呀?”
(3).犹发晕。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这小冤家一天到晚吵着要 小刘叔叔 !要 小刘叔叔 !叫得人头都发懵。”参见“ 发晕 ”。
《國語辭典》:发晕(發暈)  拼音:fā yūn
1.头晕,头脑有昏迷晕眩的感觉。
2.形容因视物不明,造成晕眩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