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托宿
寄宿;借住。《杀狗记·家门大意》:“酒人中,聊托宿;诗社内,聊容足。”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幽怪传疑:“夜不能归,愿托宿,可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三相女:“ 茅山 有 秦檜 女绣 大士 像,甚灵异,居人不敢托宿。”
分類:寄宿借住
《漢語大詞典》:寓止
寄宿;留住。 唐 无名氏 《灵应传》:“妾以寓止郊园,绵歷多祀,醉酒饱德,蒙惠诚深。” 宋 秦观 《书王氏斋壁》:“余先大父赴官 南康道 ,出 九江 ,余实生焉。满岁受代,犹寓止僧舍。”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又在 成都市 ,常寓止 乐温县 。”
分類:寄宿留住
《漢語大詞典》:寓宿
寄宿。后汉书·郭太传:“ 林宗 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叩门久之,一人出问,公告其迷,且请寓宿。”云笈七籤卷一一二:“此去人家稍远,无寓宿之所,不嫌弊陋,宿於吾庐可也。”
分類:寄宿
《漢語大詞典》:寓直
寄宿于别的署衙当值。后泛称夜间于官署值班。 晋 潘岳 《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賁中郎将,寓直於散骑之省。”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中:“‘寓直’二字,出於 潘岳 之为武賁中郎将。 晋 朝未有将校省,故寄直散骑省。”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寓直光辉重,乘秋藻翰扬。”
《漢語大詞典》:公学(公學)
原指 英国 为贵族子女开设的一种私立寄宿中学。著名的有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鸦片战争后我国一些由教会或公私团体办的学校亦称公学,如创设于 上海 的徐汇公学、南洋公学等。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亦有公学,则是培养干部的一种学校,如1937年成立于 延安 的陕北公学。
《國語辭典》:客寄  拼音:kè jì
暂时居住外地。元。李寿卿《伍员吹萧》第三折:「何日西归,困天涯一身客寄,恨无端岁月如驰。」《红楼梦》第四回:「今黛玉虽客寄于此,日有这般姑嫂相伴,除老父外,馀者也就无庸虑及了。」
《國語辭典》:宿顿(宿頓)  拼音:sù dùn
住宿休息。《宋史。卷一○四。礼志七》:「诏禁缘路采捕及车骑蹂践田稼,以行宫侧官舍、佛寺为百官宿顿之所。」
分類:临时寄宿
《國語辭典》:私馆(私館)  拼音:sī guǎn
奉君命出使国外,所住的公家招待所,称为「公馆」。而私宿于卿大夫以下的私人住宅,称为「私馆」。《礼记。曾子问》:「自卿大夫之家曰私馆。」唐。孔颖达。正义:「谓非君命所使,私相停舍,谓之私馆。」后引申指卿大夫之家。南朝陈。徐陵〈为王仪同致仕表〉:「广德之车,方悬私馆。」
《國語辭典》:私塾  拼音:sī shú
旧时家庭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场所。通常只有一个老师,依学生程度而个别指导,教材和学习年限没有一定,不同于有制度的学校。
《國語辭典》:通学(通學)  拼音:tōng xué
学生不住校舍,每天往返于住处与学校之间。如:「他通学一年,身心疲惫,所以毅然决定住校。」
《漢語大詞典》:寄包
寄存行李。喻指寄宿。 宋 陆游 《自唐安徙家来和义出城迎之马上作》诗:“身如林下僧,处处常寄包;家如梁上燕,岁岁旋作巢。”
《漢語大詞典》:宿坛(宿壇)
旧谓官员外出时寄宿神庙,设座理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 江西 尹别驾涖 眉 ,就庙社宿坛。”《三侠五义》第十五回:“今有 包大人 在 天齐庙 宿坛放告,有寃枉的没有?只管前去伸寃。”
《漢語大詞典》:俗院
寺庙中供世俗游客寄宿的房舍院落。 明 高启 《夜投西寺》诗:“鐘度行廊远,灯留俗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