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劝讲(勸講)
犹侍讲。古代给皇帝或皇太子讲学之官。后汉书·杨秉传:“ 桓帝 即位,以明尚书徵入劝讲,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迁侍中、尚书。” 李贤 注:“劝讲,犹侍讲也。” 明 张居正 《奏为辞免恩命事》:“﹝臣﹞既无才望,又鲜旧劳,徒以东朝劝讲之微勤,幸逢圣主龙飞之景运,因缘际遇,骤被恩慈。”参见“ 劝学 ”。
《國語辭典》:劝学(勸學)  拼音:quàn xué
1.劝勉鼓励人勤于学习。《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唐。孔颖达。正义:「劝学,劝民学问也。」《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序》:「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
2.职官名。于宫廷、王府中专职主讲经史诸书。《汉书。卷一○○。叙传上》:「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
3.《荀子》篇名。东周战国荀子著。全文论述求学的重要性,勉人为学精进不辍,应以达到圣人之境界为终。
《國語辭典》:翰林  拼音:hàn lín
1.职官名。唐宋为内庭供奉之官,方技、杂流,亦待诏翰林。明清则为进士朝考后,得庶吉士的称号。
2.形容文翰之多如林。《文选。扬雄。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
《漢語大詞典》:翰林学士(翰林學士)
官名。 唐玄宗 开元 初以 张九龄 、 张说 、 陆坚 等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司起草诏书及应承皇帝的各种文字。 德宗 以后,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亲近顾问兼秘书官,常值宿内廷,承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和册后立太子等事的文告,有“内相”之称。 唐 代后期,往往即以翰林学士升任宰相。 北宋 翰林学士仍掌制诰。 清 代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其下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 清 末复置翰林学士,仅备侍读学士的升迁。
《國語辭典》:书院(書院)  拼音:shū yuàn
旧时私人教学读书的场所。唐明皇置丽正书院,集文学之士,为中国书院设置之始,此后盛行于宋、明。《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慕容三郎是个有田产的人,未免请先生在书院教导义男刘知远读习经书。」《三国演义》第二○回:「晨起,复至书院中,将诏再三观看,无计可施。」
《漢語大詞典》:经帷(經帷)
犹经筵。古代君主研读经史之处。置儒臣侍读侍讲。 宋 曾巩 《代翰林侍读学士钱藻遗表》:“文辞、讲説、制策之科,众称华选;儒馆、掖垣、经帷之职,世谓清涂。”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甲戌进士:“﹝ 徐 ﹞谓不宜置经帷。” 明 李东阳 《贺体斋兼学士》诗之一:“经帷久輟班仍在,吏牘全抛梦亦清。”参见“ 经筵 ”。
《國語辭典》:经筵(經筵)  拼音:jīng yán
旧日帝王听讲经籍的地方。《宋史。卷一七。哲宗本纪一》:「开经筵,讲鲁论,读三朝宝训。」
《國語辭典》:劝学(勸學)  拼音:quàn xué
1.劝勉鼓励人勤于学习。《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唐。孔颖达。正义:「劝学,劝民学问也。」《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序》:「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
2.职官名。于宫廷、王府中专职主讲经史诸书。《汉书。卷一○○。叙传上》:「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
3.《荀子》篇名。东周战国荀子著。全文论述求学的重要性,勉人为学精进不辍,应以达到圣人之境界为终。
《漢語大詞典》:讲官(講官)
为皇帝经筵进讲的官员。也指东宫侍讲官员。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四:“会 天章阁 待制闕,讲官 李淑 等荐史馆检讨 王洙 ,事在中书,未行。”明史·文苑传四·焦竑:“皇长子出閤, 竑 为讲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今翰林不兼讲官者,例不侍班,犹沿此制。”
《漢語大詞典》:讲员(講員)
侍讲官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著述·吕焦二书:“乙未丙申间, 焦弱侯 为皇长子讲官,撰《养正图説》进之东朝,而同事者不及闻,时 郭明龙 为讲员之首,已不悦之极。”明史·隐逸传·刘闵:“以臣所知,则礼部侍郎 谢鐸 、太僕少卿 储巏 、光禄少卿 杨廉 ,可备讲员。”
《漢語大詞典》:讲郎(講郎)
汉 代侍讲之官。后汉书·儒林传序:“又詔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穀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隋书·经籍志一:“ 永平 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
分類: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