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抽讽(抽諷)
研读。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六书之从形声,十固七八。自 叔然 、 弘嗣 ,则有切音。其后或以婆罗门法贯之,宜若调瑟有準,观其纽切,而知其音读者。然抽讽广韵,则二百六者勿能辨也。”
分類:研读
《漢語大詞典》:临文(臨文)
撰写或研读、抄录文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 宋 张载 《正蒙·大易》:“往之为义,有已往,有方往,临文者不可不察。” 清 龚炜 巢林笔谈·亲不贬尊:“ 顾文康 尝受业于嫡姪,临文称‘老姪先生’,盖亦不以亲故贬尊也。”参见“ 临文不讳 ”。
《漢語大詞典》:临文不讳(臨文不諱)
谓作文时,不须避讳。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讳谈为同:“古人临文不讳,或谓 史迁 讳‘谈’为‘同’,然《滑稽传》有‘谈言解纷’语,恐此説未确。”
《漢語大詞典》:经帷(經帷)
犹经筵。古代君主研读经史之处。置儒臣侍读侍讲。 宋 曾巩 《代翰林侍读学士钱藻遗表》:“文辞、讲説、制策之科,众称华选;儒馆、掖垣、经帷之职,世谓清涂。”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甲戌进士:“﹝ 徐 ﹞谓不宜置经帷。” 明 李东阳 《贺体斋兼学士》诗之一:“经帷久輟班仍在,吏牘全抛梦亦清。”参见“ 经筵 ”。
《漢語大詞典》:经筵(經筵)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二:“ 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元史·吴澄传:“ 泰定 元年,初开经筵,首命 澄 与平章政事 张珪 、国子祭酒 邓文原 为讲官。”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经筵面奏:“我朝经筵日讲,非徒辩析经史,为观美也;谓当旁及时务,以匡不逮。”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 康熙 十年二月,肇举经筵大典於 保和殿 ,以 孝感 熊文端公 为讲官,知经筵事。”
《漢語大詞典》:刻苦
(1).(研读)勤苦。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三:“读书於 麻姑山 ,刻苦肄习。”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五章:“这个同志三八年入党,在游击组里出生入死,又刻苦地学到了文化。”
(2).(生活)艰苦。新五代史·杂传·冯道:“ 道 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 吴祥 ﹞既自力学问充其业,又率其弟务刻苦养其亲。”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为了要节省刻苦,把好的东西一概不吃不用。”
(3).(诗文)艰涩。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 孟郊 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懽。”
《漢語大詞典》:课艺(課藝)
(1).谓种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前集·葖》:“谈苑云 江 东居民岁课艺,初年种芋三十亩,计省米三十斛;次年种萝菔三十亩,计益米三十斛;可见其能消食。”
(2).研读制艺(八股文)。 清 魏源 《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夫人手繅车以教纺棉,二子杂诸生以课艺。”
(3).课试之制艺。《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左翻右翻,把两个题目找出,原来是格致书院课艺里的现成文章。”《中国现在记》第一回:“名家的课艺,新出的闈墨,无论他如何深奥,一到我辈眼里,都能解説得来。”
《漢語大詞典》:攻读(攻讀)
致力研读。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三章:“有时眉毛被灯火烧着,他痛醒过来,又继续攻读。” 艾芜 《我在仰光的时候》:“在攻读原文的佛经之外,还涉及 印度 的哲学和文学。” 袁静 《伏虎记》第三九回:“他让爷爷给寄来了好多的中医医书,刻苦攻读。”
《漢語大詞典》:史课(史課)
研读史书的日课。 宋 陆游 《卧疾》诗:“覊愁唯付酒,史课未妨诗。”
分類:研读史书
《漢語大詞典》:精读(精讀)
深入细致地研读。 叶圣陶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
《漢語大詞典》:研读(研讀)
钻研诵读。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娘:“除馆馆生,供备丰隆。羣公子鄙不与同食,僕婢咸揶揄焉。生默默不较短长,研读甚苦。” 鲁迅 《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后记》:“读者倘将这和附在卷末的《我怎么写铁流的》都仔细的研读几回,则不但对于本书的理解,就是对于创作、批评理论的理解,也都有很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