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健儿(健兒)  拼音:jiàn ér
1.健壮的男儿。《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辞五。古辞。折杨柳歌辞五首之五》:「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唐。杜甫〈哀王孙〉诗:「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2.健康的儿童或儿童的保健。如:「健儿比赛」、「健儿门诊」。
《國語辭典》:当直(當直)  拼音:dāng zhí
1.值班。《警世通言。卷六。俞仲举题诗遇上皇》:「若是污了粉壁,小人今日当直,便折了这一日日事钱。」也作「当值」。
2.仆役。《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母病愈,不免再往学中,离不得暂别母亲,相辞亲戚邻里,教当直王吉挑著行李,迤𨐖前进。」
3.照顾。《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四五出》:「从小我惜伊,伊去婆亦去。病尤未可,婆一路当直你。」
《國語辭典》:阐扬(闡揚)  拼音:chǎn yáng
宣扬、发扬。如:「孟子继孔子之后阐扬儒家思想。」《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
《國語辭典》:罔两(罔兩)  拼音:wǎng liǎng
1.无所依据的样子。《楚辞。东方朔。七谏。哀命》:「哀形体之离解兮,神罔两而无舍。」
2.影子外围颜色较淡的部分。《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3.山川中的木石精怪。《左传。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也作「罔阆」、「魍魉」。
《國語辭典》:且是  拼音:qiě shì
1.倒是、只是、却是,为转折语气词。《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且是暂时厌皇宫拘捲,误至于此。」《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好阵大雨!且是没蜓譒,冒著雨又行了数十步。」
2.而且。《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生得眉清目秀,且是聪明,无书不读,无史不通。」
《國語辭典》:掌记(掌記)  拼音:zhǎng jì
1.负责记载或管理笺奏。唐。贾岛〈送张校书季霞〉诗:「掌记试校书,未称高词华。」
2.元时戏剧的手抄曲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子身。第五出》:「不妨,你带得掌记来,敷演一番。」
3.职官名。唐代尚宫局中设有掌记二人,正八品。负责宫内入出,录为抄目。
《國語辭典》:犹閒(猶閒)  拼音:yóu xián
还过得去、尚可。《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五出》:「孩儿去则犹閒,且是无人照管我门户。」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曾经消瘦,每遍犹閒,这番最陡。」也作「由閒」、「犹閒可」。
《漢語大詞典》:粉花
(1).古时妇女点在额上的花状装饰,五出如梅花。 唐 韩鄂 《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 武帝 ( 南朝 宋武帝 )女 寿阳公主 ,人日卧於 含章 簷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是也。” 元 吴景奎 《正月乐词》:“ 含章宫 中 万玉妃 ,粉花点额芳菲菲。”
(2).借指妓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宝:“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且如粉花荡产,卢雉倾家,顾痴人事哉!”
《漢語大詞典》:五衢
(1).通五方的大路。管子·臣乘马:“今君立扶臺,五衢之众皆作。” 唐 权德舆 《放歌行》:“双闕烟云遥靄靄,五衢车马乱纷纷。” 唐 崔峒 《送张芬东归》诗:“喧喧五衢上,鞍马自驱驰。”
(2).谓枝杈五出。山海经·中山经:“ 少室 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 郭璞 注:“言树枝交错,相重五出,有象衢路也。” 南朝 梁 简文帝 《相宫寺碑》:“雪山忍辱之草,天宫陁树之花,四照芬吐,五衢异色。”
《漢語大詞典》:则剧(則劇)
(1).嬉戏作乐。朱子语类卷一○四:“此等议论,恰如小儿则剧一般。”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词:“生不逢场閒则剧,年似 龚生 犹夭,喫紧处无人曾道。”
(2).指供作玩赏的什物。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五出:“京师有甚土宜则剧,买些归家里。”
《国语辞典》:代东(代东)  拼音:dài dōng
代作主人。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五出:「酒已备下,玉京主会,不得下楼奉陪,贱妾代东吧。」也作「待东」。
《漢語大詞典》:当门犬(當門犬)
拦门咬人的狗。指恶狗。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五出:“説话一似当门犬。” 钱南扬 校注:“当门犬,恶狗。”
分類:戏文五出
《国语辞典》:玛瑙纹(玛瑙纹)  拼音:mǎ nǎo wén
红褐色的纹路。清。洪升《长生殿》第五出:「你看眼嵌猫睛石,额雕玛瑙纹。」
《漢語大詞典》:梅花点(梅花點)
国画中点叶法之一,以五叶排成五出,形如梅花,故称。
《国语辞典》:欺君误国(欺君误国)  拼音:qī jūn wù guó
欺骗君王,贻误国事。明。陆采《明珠记》第五出:「刘震这厮索强,前日弹我欺君误国,要将枭首示众。」《精忠岳传》第七○回:「欺君误国任专权,罪恶而今达帝天。」也作「误国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