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8,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醒觉
昭铭
露书
灵昭
班驳
断清
显豁
分劈
交明
流利
收讫
明晤
极辨
倒断
醒悟
《國語辭典》:醒觉(醒覺)  拼音:xǐng jué
觉悟。《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下》:「今见桑公所上表疏,如醉梦中忽然醒觉。」
《漢語大詞典》:昭铭(昭銘)
清楚地铭刻。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乃封山刊石,昭铭盛德。”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於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
《漢語大詞典》:露书(露書)
明白清楚的文字记载。 汉 王充 论衡·书虚:“夫幽冥之实尚可知,沉隐之情尚可定,显文露书,是非易见,笼总并传非实事,用精不专,无思於事也。”
《漢語大詞典》:灵昭(靈昭)
明白,清楚。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分類:明白清楚
《國語辭典》:班驳(班駁)  拼音:bān bó
1.色彩相杂不纯的样子。也作「斑驳」。
2.责备。《通俗常言疏證。言语。班驳》引《合纵记剧》:「今日到斑驳我小子起来。」
《漢語大詞典》:断清(斷清)
审理清楚;判断妥当。《新民晚报》1984.6.13:“好事!新事!快事!两大扯皮案终于断清。”
《國語辭典》:显豁(顯豁)  拼音:xiǎn huò
1.显明昭著。唐。杜牧〈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诗:「唯有君子心,显豁知幽抱。」《文明小史》第一七回:「贾子猷:『名子是后头一个雅。』店主人道:『然而不及头一个显豁。』」
2.炫耀。元。马致远《黄粱梦》第四折:「你得了斗来大黄金印一颗,为元帅,佐山河,倒大来显豁。」
《国语辞典》:分劈  拼音:fēn pī
表明,说清楚。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公之富不可尽用,我之贫不可尽欺,非是我用言分劈。」也作「分剖」。
《漢語大詞典》:交明
交割清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先到祖祠里拜别,然后到 借轩 处交明了修祠的七元二角五分银元,告诉他我即刻就要动身了。”
分類:清楚
《國語辭典》:流利  拼音:liú lì
1.生动活泼而不呆板生硬。《宋书。卷一一。律历志上》:「徵声抑扬流利,从下而上归于中。」《红楼梦》第七八回:「或拟白乐天〈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始能尽妙。」
2.流畅灵活。如:「书写流利」、「他的英语非常流利。」
《國語辭典》:收讫(收訖)  拼音:shōu qì
应收的钱物,对方已如数缴清。《喻世明言。卷一七。单符郎全州佳偶》:「单公写书,付与四承务收讫。」《醒世恒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长安》:「搬出二千个元宝锭,便是十万两,交付子春收讫。」
《漢語大詞典》:明晤
明白,清楚。晤,通“ 悟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冥迹:“选人 刘某 入京,逢一举人,年二十许,言语明晤。”
分類:明白清楚
《漢語大詞典》:极辨(極辨)
(1).分辨得很清楚;明辨。 宋 叶适 《同安县学朱先生祠堂记》:“余每见 朱公 极辨於毫釐之微,尤激切而殷勤,未尝不为之叹息也。” 清 熙祚 《〈日闻录〉跋》:“末篇极辨佛氏之欺诞,博而能精,尤足徵学识。”
(2).非常明察。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方今天下,当五阳之会,处极辨之朝。”
《國語辭典》:倒断(倒斷)  拼音:dǎo duàn
1.决断。引申有解决及计划的意思。宋。吴潜〈满江红。举世悠悠〉词:「万事尽由天倒断,三才自有人撑抵。」《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山前行正在州衙门前立,倒断不下,猛抬头看时,却见皇甫殿直在面前。」也作「道断」。
2.终止。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我这府里祗候几曾閒,差拨无铨次,从今后无倒断呀怨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因姐姐玉精神,花模样,无倒断晓夜思量。」也作「倒顿」。
3.清楚、明白。《二刻拍案惊奇》卷六:「亦且妻子随著别人已经多年,不知他心腹怎么样了,也要与他说个倒断。」
《國語辭典》:醒悟  拼音:xǐng wù
觉醒明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你道小子说到此际,随你愚人也该醒悟。」《红楼梦》第一六回:「彼时赵嬷嬷已听呆了话,平儿忙笑推他,他才醒悟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