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由 → 繇由”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长短(長短)  拼音:cháng duǎn
1.长度。《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是非、善恶。《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公平生数言魏其、武安长短,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吾并斩若属矣!」
3.意外的变故。《儒林外史》第五回:「大娘若有些长短,他爷少不得又娶个大娘。」《老残游记》第五回:「他再有个长短,这家业怕不是众亲族一分,这两个小孩子谁来抚养。」
4.内情、秘密。《西游记》第三七回:「只恐他母子相见,闲中论出长短,怕走了消息。」
《國語辭典》:长短句(長短句)  拼音:cháng duǎn jù
词因句法多长短不一,故又称为「长短句」。
《國語辭典》:来情(來情)  拼音:lái qíng
1.将来的事情。《后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论曰》:「夫然,义直所以见屈于既往,守节故亦弥阻于来情。呜呼!」
2.情由。《水浒传》第五七回:「行了两日,早到山下,那里小喽啰问了备细来情。」
《國語辭典》:踪由(蹤由)  拼音:zōng yóu
原由经过。《董西厢》卷四:「莫心忧,解元听妾说踪由。」也作「踪绪」。
《漢語大詞典》:情旨
(1).犹情由。 唐 李绰 尚书故实:“忽有一人,衣服垢弊,行过于前,迴目之曰:‘公有不平之气,余愿知之。’因具告情旨。”
(2).心愿;想法。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小僧请佛了,请相公上香,通达情旨。”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表者,白也,以情旨表白於外, 汉 则散文, 唐 以后用四六矣。” 明 邵璨 《香囊记·祈祷》:“不知是祈安,荐亡?就此拈香,通説情旨。”
《國語辭典》:事头(事頭)  拼音:shì tou
事由、因由。《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呈奉刺史台判,准拟照断,免酬外州,将颊上刺个雀儿,教记取所犯事头也。」《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严嵩父子深以为恨,商议要寻个事头杀却沉鍊,方免其患。」
《國語辭典》:所以  拼音:suǒ yǐ
1.因此、因而。常与「因为」连用,表示因果关系。《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老残游记》第二回:「因为人太多,所以说的甚么话都听不清楚。」
2.用此、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史记。卷六○。三王世家》:「古者天子必内有异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异族也。」
3.何以、为何。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士,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若以精兵控守,则契丹无长驱之患,强藩绝借援之谋,一举两得,此臣所以拳拳于胡卢河之请也。」
4.原故、理由。《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文明小史》第二三回:「邓门上见他急得这样,问其所以,才知道原故。」
《漢語大詞典》:原情
(1).推究本情。说郛卷二引京氏易传:“诛不原情,则霜附木不下,不教而诛,其霜反在草下。”后汉书·邳彤传论:“斯固原情比迹,所宜推察者也。”《唐律·名例二》:“议者原情议罪,称定刑之律。” 明 刘基 《郁离子·灵丘丈人》:“氏无以为生,而官不能恤,於是乎有犯,虽难以为常,原情而贷之可也。”
(2).本情,情由。 唐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凡三十韵》:“ 陇 俗轻鸚鵡,原情类鶺鴒。” 清 李渔 《怜香伴·欢聚》:“孩儿若再不説出原情,将来欺天之罪,一发难逃了。”
《國語辭典》:申诉(申訴)  拼音:shēn sù
受惩罚的人向上级机关或有关单位说明情由。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周章道路,要候执事,叩头流血,申诉冤枉。」《西游记》第三七回:「陛下,那怪倒有些神通,变作你的模样,侵佔你的乾坤,文武不能识,后妃不能晓,只有你死的明白,你何不在阴司阎王处具告,把你的屈情申诉申诉?」
《漢語大詞典》:伸诉(伸訴)
亦作“ 伸愬 ”。
(1).向上级官员说明情由,请求裁处。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三:“盖转运司於本州为所部官吏,虽常伸愬,不敢取必。”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二折:“鬭打相争、人命等事,都来我根前伸诉。”
(2).说明苦衷或委屈。《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行修 伸诉离恨,一把抱住不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代兄弟在方伯跟前,伸诉伸诉,求方伯好歹代我説几句好话。” 巴金 《新生·四月十七日》:“这里面有思念,有爱慕,有回忆,有眼泪,有伸诉,有安慰。”
《漢語大詞典》:宿情
原有的情由。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洞过水:“水西阜上有 原过祠 ,盖怀道协灵,受书天使,忧结宿情,传芳后日。栋宇虽沦,攒木犹茂,故水取名焉。”《礼记·王制》“凡听五刑之讼” 唐 孔颖达 疏:“故听讼者,本其宿情,立其恩义,为平量之,恕而免放。”
分類:原有情由
《漢語大詞典》:申议(申議)
申明情由加以议处。后汉书·梁竦传:“ 梁贵人 亲育圣躬,不蒙尊号,求得申议。” 李贤 注:“求申理而议之也。”
《国语辞典》:双包(双包)  拼音:shuāng bāo
1.相同的事情由不同的人同时进行。如:「闹双包」。
2.大陆地区指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合称。如:「大陆农村曾实行以双包责任制为中心的改革。」
《漢語大詞典》:责景(責景)
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景,“影”古字。后以“责景”指求问而不得实际情由。 汉 班固 《幽通赋》:“恐魍魎之责景兮,羌未得其云已。”
《漢語大詞典》:详情度理(詳情度理)
审察情由,推测事理。红楼梦第七四回:“ 凤姐 详情度理,説:‘他们必不敢多説一句话。’”
《国语辞典》:不顾青红皂白(不顾青红皂白)  拼音:bù gù qīng hóng zào bái
不分青红皂白。比喻人不能辨别是非情由,鲁莽做事。「皂」文献异文作「皂」。《红楼梦》第二五回:「马道婆看看白花花的一堆银子,又有欠契,并不顾青红皂白,满口里应著,伸手先去抓了银子拽起来,然后收了欠契。」也作「不分皂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