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02,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龟峰
龟卜
龟巢
龟肠
乌龟
龟藏
龟壳
解龟
龟镜
龟背
龟甲
龟玉
龟城
龟息
龟从
《漢語大詞典》:龟峰(龜峰)
龟山 。在 江苏省 苏州市 邓尉山 北,上有 光福塔 , 南朝 梁 大同 年间建。 清 王士禛 《邓尉竹枝词》之四:“试上 龟峰 光福塔 ,白波翠巘两边生。”
《國語辭典》:龟卜(龜卜)  拼音:guī bǔ
一种古代占卜的方式。钻凿灼烧龟甲,使产生裂纹,据以预测吉凶。
《漢語大詞典》:龟巢(龜巢)
语本史记·龟策列传:“是为嘉林,龟在其中,常巢於芳莲之上。”后因以代称莲叶。 唐 温庭筠 《和太常杜少卿东都修竹里有嘉莲》:“两处龟巢清露里,一时鱼跃翠茎东。” 宋 司马光 《景福东厢诗·未开木芙蓉》:“岂若龟巢类,飘零老五湖。” 明 邵璨 《香囊记·庆寿》:“童颜自若,春色故徧萱草;兰茞生馨,青莲已见龟巢。”
分類:莲叶
《漢語大詞典》:龟肠(龜腸)
古人以为龟吸气而生,不食一物,因以比喻飢肠。南齐书·王僧虔传:“九流绳平,自不宜独苦一物,蝉腹龟肠,为日已久。”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序:“师道气於龟肠,扣兵鈐於鱼腹。” 宋 范成大 《晓出古岩呈宗伟子文》诗:“持此慰龟肠,搜枯尚能句。”
《國語辭典》:乌龟(烏龜)  拼音:wū guī
1.动物名。身体呈扁形,背部有长圆形硬壳,黑褐色。有花纹,头尾及四肢皆可缩入甲壳内。趾有蹼,能游泳,生长在湖泊、河川中,以杂草、小动物为食。甲壳可以入药。也称为「王八」、「元绪」。
2.骂人的话。指妻子有外遇的人,亦指办事不力、没有担当的人。如:「缩头乌龟」。《文明小史》第一二回:「你们这些瞎眼的乌龟,还不替我睁开眼睛看看箱子上的封条,可是我们制台大人的不是?」
3.称妓院的男主人或男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你不懂,但凡娼家乌龟,必是性狠的。你妹子既来历不明,他家必紧防漏泄。」《负曝闲谈》第一三回:「正待开言,楼下乌龟一叠连声的喊著客人来。」也称为「八老」、「王八」、「忘八」。
《漢語大詞典》:龟藏(龜藏)
(1).将占卜所用龟甲珍藏起来。史记·龟策列传:“略闻 夏 殷 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 周 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 南朝 梁元帝 《和刘尚书侍五明集诗》:“龟藏踰啟筮, 鲁 史冠春卿。”
(2).见“ 龟藏六 ”。
《漢語大詞典》:龟藏六(龜藏六)
谓龟遇危险便将头尾和四足缩入甲中以避害。后因比喻人的才智不外露或深居简出,以免招嫉惹祸。语本杂阿含经卷四三:“过去时世,有河中草,有龟於中住止。时有野干饥行觅食,遥见龟虫,疾来捉取,龟虫见来,即便藏六。野干守伺,兾出头足,欲取食之。久守,龟虫永不出头,亦不出足。野干饥乏,瞋恚而去。诸比丘,汝等今日,亦復如是。” 唐 陈陶 《题僧院紫竹》诗:“从来道生一,况伴龟藏六。” 宋 苏轼 《寄傲轩》诗:“得如虎挟乙,失若龟藏六。” 清 姚鼐 《朱石君中丞视赈淮上途中见示长句次韵》之一:“此身未作龟藏六,扰扰人间同一局。”亦作“ 龟六藏 ”。 金 李澥 《漫书》诗:“胸怀平日窗八达,伎俩只今龟六藏。”亦省作“ 龟藏 ”。 宋 范成大 《春晚卧病而燕宫海棠已烂熳矣》诗:“游骑行歌莫相笑,遨头六结已龟藏。”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为甚么定要龟藏在你自己的生活里,做些虚伪的表现呢?”
《漢語大詞典》:龟壳(龜殼)
龟甲。《淮南子·道应训》:“ 卢敖 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 元 倪瓒 《林下遣兴》诗:“冠製不嫌龟壳小,衣裾新剪鹤翎长。” 清 顾炎武 《过朝邑王处士建常》诗:“谁能三十载,龟壳但支牀。”
分類:龟壳龟甲
《國語辭典》:解龟(解龜)  拼音:jiě guī
古代解下所佩带的龟印,辞官卸任。《文选。谢灵运。初去郡诗》:「牵丝及元兴,解龟在景平。」也作「解绶」、「解任」、「解组」。
分類:解下辞官
《漢語大詞典》:龟镜(龜鏡)
龟可卜吉凶,镜能别美丑,因以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隋书·魏澹传:“五帝之圣, 三代 之英,积德累功,乃文乃武,贤圣相承,莫过 周 室,名器 后稷 ,追諡止於三王,此即前代之茂实,后人之龟镜也。”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直谏:“ 则天 璽书尉諭之曰:‘卿云:“ 吕后 见嗤於后代, 禄 产 貽祸於 汉 朝。”初闻此语,寧不惘然,静而思之,是为龟镜。’”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后汉书十·党锢传总叙:“两 汉 风俗之变,上下四百年间,瞭如指掌,下之风俗成于上之好尚,此可为百世之龟镜。”参见“ 龟鑑 ”。
《國語辭典》:龟鉴(龜鑑)  拼音:guī jiàn
龟,龟甲。鉴,镜子。龟甲可占卜吉凶,镜子可照见美丑。比喻警戒和反省。《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也作「龟鉴」。
《漢語大詞典》:龟背(龜背)
(1).龟的背部。亦形容物体中部隆起之状。 汉 杨修 《孔雀赋》:“首戴冠以飭貌,爰龟背而鸞颈。” 宋 苏轼 《万山》诗:“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元史·祭祀志三·宗庙上:“祏室,每室红锦厚褥一,紫锦薄褥一,黄罗复帐一,龟背红帘一,缘以黄罗带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忠义﹞室三间,黄琉璃瓦,緑琉璃龟背腰墙。”
(2).一种形似龟背的六角形装饰花纹。
(3).佝偻病。因患者背脊隆起,故名。也叫驼背。孔丛子·嘉言:“吾观 孔仲尼 有圣人之表,河目而隆顙, 黄帝 之形貌也;脩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 成汤 之容体也。”《医宗金鉴·杂证·龟背》:“龟背坐早被风吹,傴僂背高状如龟。” 郭沫若 《高渐离》第二幕:“ 李斯 说他的样子太怪,龟背,缺牙巴,耳朵又聋,一看就有些怪气,并没有什么仙气。”
(4).菜肴名。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会仙酒楼:“若别要下酒,即使人外买软羊、龟背、大小骨、诸色包子、玉板鮓、生削巴子、瓜薑之类。”
(5).家具名。指一种架在壁上安放食物的横板。 清 施鸿保 《闽杂记》:“俗於壁上加横板,安置食物,吾乡称为龟背, 建 邵 等处亦同。”
《國語辭典》:龟甲(龜甲)  拼音:guī jiǎ
龟的甲壳。可用来占卜,晒乾后亦可作药品,称为「龟版」。也称为「龟壳」、「龟骨」。
《國語辭典》:龟玉(龜玉)  拼音:guī yù
龟甲和美玉,古代的国宝。《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文选。刘琨。答卢谌诗》:「如彼龟玉,韫椟毁诸。」
《漢語大詞典》:龟城(龜城)
见“ 龟化城 ”。
《漢語大詞典》:龟化城(龜化城)
四川 成都 的别称。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 秦惠王 二十七年,使 张仪 筑 成都城 ,屡頽。忽有大龟浮于江,至东子城东南隅而毙。 仪 以问巫。巫曰:‘依龟筑之。’便就。故名‘龟化城’。”亦省称“ 龟城 ”。 唐 戎昱 《成都暮雨秋》:“九月 龟城 暮,愁人闭草堂。” 前蜀 杜光庭 《中和周天醮词》:“咸知帝力,主復王謡,然后畴赏 龟城 ,拜章凤闕。” 宋 薛季宣 《张村》诗:“ 青城 足躋攀,那染 龟城 尘。”
分類:四川成都
《漢語大詞典》:龟息(龜息)
道教语。谓呼吸调息如龟,不饮不食而能长生。一说,以为龟睡时,气由耳出,因此长生。语本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仙经》象龟之息,岂不有以乎?”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乃虯蟠龟息,遁乎此山。” 元 岑安卿 《和李宰韵》:“常怀却世纷,宴坐学龟息。” 清 姚鼐 《定州遇雪》诗:“入舆坐龟息,下帷任所诣。”
《漢語大詞典》:龟从(龜從)
谓占卜得吉兆。书·洪范:“汝则从,龟从筮从。” 孔 传:“人心和顺,龟筮从之,是谓大同於吉。”